【本報訊】消防處潛水組肩負起本港海上救援工作,今年3月,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地盤發生奪命工業意外,3名外籍工人連人帶工作台跌落海中,釀成2死3傷。當日有份出動搜救工作的消防處潛水員憶述,事發環境惡劣,伸手不見五指,全憑手摸索,才發現墮海工人。
設19人隊伍
駐守潛水基地的消防總隊目徐偉發指,意外事故的環境惡劣,水底能見度低,搜救工作更見困難,「由於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落到工作台,工人位置唔清楚,係靠摸」。他指,當時得悉工人身上安全帶扣着圍欄,所以他憑摸索欄杆,才能發現被困工人,「我跟條繩摸,有手有腳,成個人咁,咁我就知佢係工人,由頭到尾都見唔到樣,就係近距離先見到佢件救生衣」。徐續指,港珠澳大橋一帶海域水流較急速,潛水員須把握短暫的靜流時刻,才可落水拯救。
針對港珠澳大橋工程,消防處近年亦引入新裝備,以提升拯救行動效率。其中為應付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鑽挖工程可能意外,須採用混合氣及飽和潛水模式技術,潛水組特意引入運作時間較長的閉路式循環潛水器,並開設一支共19位成員的隊伍,駐守鄰近屯門工程部份的望后石消防局,以便隨時拯救。
現時編制有115人的潛水組日前向傳媒開放位於昂船洲的潛水基地,展示多種裝備及特別訓練器材,包括最高規格的乾式潛水衣及潛水頭盔。乾式潛水衣適用於污水渠、化糞池等環境,令潛水員避免與污染物接觸;潛水頭盔則可保護潛水員,以便水底爆破或切割。基地內亦設有深潛模擬器,透過空氣加壓,可模擬最高達至約100米水深深度,並配備混合氣體供應系統,供潛水員訓練。
今年是回歸20周年,維港兩岸會有不少大型海上活動,助理消防區長陳文輝表示,消防處會按大型海難事故的緊急應變措施做藍本,定期進行跨部門搜救演練。
■記者紀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