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忍法師:茹素積福勝放生

法忍法師:茹素積福勝放生

【本報訊】近年不少佛道信徒熱衷放生,藉以積善積德,但過去多次發生被放生的龜魚,因不適應大自然環境釀成集體死亡,佛教人士亦對放生意見不一,現時佛教聯合會每月仍會舉辦海上放生活動,宣揚佛祖慈悲和護生的精神,但強調被放生物種需是船上捕捉,另有佛門中人指市民未必有足夠知識處理放生,認為茹素積福遠勝放生。
港大佛學研究中心客座助理教授、佛教聯合會善德英文中學校董法忍法師(圖)指,據聞60年代時香港已有放生活動,最初是放雀,但其後因禽流感而轉放魚。法忍法師不建議放生,因放生的原意在解救眾生脫離苦海,惟現時大眾未有足夠技巧、智慧及準備幫眾生脫難,很多時放生的物種短期內被捕回,以致「由一個火坑救咗佢,然後掉落另一個火坑」,整個舉動只不過令自己安心。

環保 植樹 也算護生

法忍法師又指,一般人傾向於某時節做善事,「你眼見當牠由被殺嘅環境中解救出嚟,好似有自由」,不過,她指有效的放生應諮詢專家意見,確保將適合物種放回適合環境,過程嚴謹,因此她建議若信徒打算放生,能以食齋取代、捐助素食飯盒或將善款捐到動物組織,同樣有解救眾生意義。
佛教聯合會則指,該會每月舉辦海上放生活動,由法師及工作人員將漁船上捕捉、快被殺害的海產直接放回大海,宣揚護生精神。但佛聯會提醒市民應注意動物來源及放生環境,以及生存機會或對生態影響等,故建議以其他方法如戒殺、環保、植樹、護林、素食、節約等達至護生。
法忍法師提醒,佛家認為做功德涉及兩點考量,一為幫助眾生的善舉,還是純粹為自己的惡舉;二是行此舉時與眾生產生的互動是正面抑或負面。而功德的考量上,善惡並不互相抵銷,故善信應日常多行善舉,「有人會覺得平時我食好多肉,我今日放生能否蓋過罪報呢?其實係唔會」。
■記者李晟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