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時代 - 李純恩

年輕人的時代 - 李純恩

朋友聊天,說起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說很高興看到很多年輕電影人──尤其是些八○後──取得出色的成績,令人看到了香港電影的希望。
聞言起初也覺得欣慰,回頭一想,光陰似箭,若是一個一九八○年出生的人,如今也已經三十七歲了。對一個三十七歲的人你還覺得是年輕人,唯一的解釋,就是你老了。因為你老了,連三十七歲都覺得年輕了,所以才覺得「年輕人幹得不錯。」以香港電影導演而論,吳宇森二十七歲的時候拍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鐵漢柔情」,王家衛三十歲時拍了他第一部電影「旺角卡門」,杜琪峯二十五歲拍第一部電影「碧水寒山奪命金」,張堅庭二十八歲拍「表錯七日情」,許鞍華三十四歲拍「胡越的故事」,諸如此類,在當年,是香港影壇一個普遍現象,那時候,三十歲左右當導演拍電影,好像並不稀奇,雖然那時候也有許多老導演,但很少人會覺得「年輕」是如何大的一回事情。
電影界如是,社會各行各業也一樣,那時候,在這個年紀能挑大梁者比比皆是,沒有那麼多人為「年輕」而讚嘆,那時候,「年輕」並不稀奇,年輕人能做出些成就,也不會像今天這麼「萬眾矚目」,三十而立,到了三十歲,一切都要由自己負責了,有了這個概念,過了三十,好像也沒有多少人再將「年輕」當作一個理由或者藉口。與今天相比,那才是個屬於年輕人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年輕人都幹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