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共享單車掀熱潮

內地共享單車掀熱潮

【本報訊】內地共享單車最早在2007年出現,由於需要有樁才能停放,市場早期反應平平。在2014年,摩拜和ofo相續成立,推出可以隨處停泊、裝有GPS、並用App解鎖和收費的智能單車,隨即火爆全國。業界統計,目前全國總投放量已超過400萬架,去年底用戶數量已達到1,900萬,預計今年將達到5,000萬。
目前內地共享單車分為摩拜和ofo兩大陣營,摩拜背後金主包括騰訊(700)和攜程,ofo金主則包括阿里巴巴關聯公司螞蟻金服和滴滴出行,兩間公司至今均已獲得約6億美元融資。

仍未有盈利模式

雖然獲投資界看好,但共享單車至今未有盈利模式,單車租金一般為半小時五毫至1元(人民幣.下同),難以彌補成本。營運商主要靠押金利息收入。業界估算,平均每架單車可以吸引10個用戶的按金,以按金200元計算,如投放1,000萬架,就可以吸收200億元資金。以GoBee.Bike向每名用戶收取399港元按金計,3,000名用戶已鎖定119.7萬港元,創辦人Raphael Cohen指有關資金將用作採購新單車,如用戶想退回按金,需取消登記戶口。
目前在北京、深圳等街頭,共用單車已達氾濫成災程度,各市出台政策加以規管,如設定共享單車禁停範圍,對投放數量設以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