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中環街市見證衰頹 - 利世民

利字當頭:中環街市見證衰頹 - 利世民

九十年代,我從美國畢業回港工作。當時的辦公室在怡和大廈,IFC仍然是地盤一個,午餐時間要到皇后大道中一帶,有時也會途經中環街市。記憶當中,當年的中環街市早已水盡鵝飛,畢竟那個年代,若然是堅持每晚回家晚飯的中環高級打工仔,買餸煮飯也有家傭代勞。那個位於核心地帶的街市,根本與環境格格不入。
政府審計署早發表報告,指中環街市使用率偏低,當時市政局也有打算將街市遷至蘇豪,更貼近民區,方便居民。
怎料話口未完,亞洲金融風暴殺到,加上租戶對搬遷補償索價太高,搬遷一直拖延到2003年。之後發生甚麼事,也不用我多講。在那個日子,每個檔戶平均收到廿萬補償。

無錯,大家千萬要記得,在香港地,只要你幸運地從政府得到一個單位,或者一個檔位,結果就是全世界都欠了你,一切都變得「老奉」。只要你的境況越坎坷,一定會得到公帑的補貼,生意做不做,也不再是重點。
如是者,中環街市的地皮,終於納入了勾地表。可是,政府對這塊地皮加入了諸多額外要求,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幾年下來,都沒有發展商出手。
這塊豬頭骨最終在2009年派予市建局,如是者又過了七、八年,中環街市這個鬧市廢墟,仍然紋風不動。

提出甚麼城市綠洲、天空花園、原址重開街市等的訴求,總有人支持,反正提出要求的人,一毫子也不用付出。
這塊地,本來賣出去,就是一筆庫房進賬。如今不但沒有收入,反而要豪擲數以億元計的工程費用,興建假大空。最終甚麼人得益,大家心照。中環街市是香港衰頹的寫照,也彷彿在預言着這個「有錢就是任性」的城市,最終會落得的怎樣的下場。

利世民
http://www.fb.com/leesimon.hk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