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P為歷史補白 左右不是人

YP為歷史補白 左右不是人

【本報訊】「因為有昔日嘅雞蛋變咗高牆,你就否定晒當年所有嘅雞蛋?」在飄着米字旗的殖民地香港,讀番書、一度以為自己是「小英國人」的六七少年犯(YP)石中英(筆名),當年因身懷「愛國無罪」單張入獄。今日已屆花甲,這個早移居澳洲的工業家,卻在港成立「六七見證」,又出版六七系列、拉攏電影人籌拍電影,甚至找中大教授為少年犯口述歷史存檔。他說只為歷史補白:「唔好叫我幕後金主,你唔做佢唔做,到有人做,你就懷疑點解做,香港幾時變成咁?」他帶點火的反問。

今年後退出 真正放下

石中英的公司位於灣仔對正電車路,會議室內掛着大幅題字。「中央圖書館牆上面嗰幾隻大字,都係我呢位YP朋友寫」。「為了忘卻而回憶,冀盼放下而求索」,他謂是過去數年的心路歷程,短短5年間,由他一手創立的「火石文化」及「石中英工作坊」,共出版了6本有關六七暴動的專書,包括屈穎妍撰寫的《火樹飛花》,由人物訪問、散文到劇本和繪本;又資助劇團籌辦紀錄劇場及音樂劇,而即將煞科的電影《五月》,他更是出品人。
「做埋今年我會退出,唔會再掂六七,真正放下」。沉默了45年,5年前突然出錢出力重塑敏感歷史,有人驚嘆天降金主,但更多是質疑他的動機,和他保持距離,本名楊向杰的石中英自言受屈。「左派問:你係咪想對抗中央、係咪想平反六七?」不喜歡左派的人則懷疑他漂白歷史,為共產黨塗脂抹粉。
不容於左報,到早兩月被指「挖阿爺瘡疤」的《消失的檔案》公映,石一度全力協助導演羅恩惠找YP接受訪問,甚至以金錢資助她製作。石中英指早前也有「中央政策研究組」的人找上門,「邊個就唔好講,佢話呢啲話就話係民間活動,但都要注意吓立場」,「我點解要混呢趟渾水?」像自問又像反問。
只是,一段歷史,影響香港前途,亦讓他捲進漩渦,他謂想在黃昏之年,弄清楚來龍去脈,強調這是初心。「以前做生意,成日唔喺香港,幾年前60歲開始諗退休,慢落嚟會諗:16歲時點解會做YP?到處搵書睇,發現咁多年,香港只有3本半書講呢段歷史」。年輕時是文藝青年的他認定,文字與研究是最好的紀錄:「好多YP已經係老人家,一係走咗被遺忘,一係放唔低,一時要求向人大委員求助,一時又話要去信北京同英國政府,要求平反。」

講述六七暴動的電影《五月》由石中英任出品人;左圖為電影劇照。

石的辦公室有一幅「悼念牆」,「每次有YP走咗,我都貼出嚟,提醒我要喺有生之年記錄歷史,講佢哋嘅故事。有人覺得冤屈、有人覺得光榮、有人覺得被出賣,咁咪由每個人講佢哋嘅故事,你睇完,話暴徒好、英雄好,由外面嘅人、由歷史去評價就好」。
「近幾年最大感受係,每個人都只睇到自己認定嘅真相,但我仍然相信,真相喺時間裏,只係我哋呢一、兩代仍未睇得清」。都說戰爭之下,首先被犧牲的一定是真相,那真相是否真的存在?石中英引述李怡專欄所寫:「歷史除了年代和人名是真,其他都是假;小說除了年代和人名是假,其他都是真的」。縱然每個人的視點會受成長背景、自身經歷,甚至記憶影響,但由碎片拼湊,他說真相也就不遠。
■記者呂麗嬋

石中英(右)與當年同樣被囚赤柱的曾德成(左)是世交,石結婚時曾亦有到賀。
受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