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中聯辦低調處理戰友不滿:可做更多

工聯會中聯辦低調處理
戰友不滿:可做更多

【本報訊】由工潮發展為大型警民衝突,作為當年最大工會組織的工聯會,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今年5月7日,六七動力研究社首度舉行公祭,社長陳仕源稱會廣發英雄帖給工聯會及中聯辦。而曾經任工聯會常委的他,則承認有當年戰友對工聯會,特別是貴為行政會議成員的鄭耀棠有微言,認為可做更多。
「工聯會會長林淑儀上年出席團拜,承認當年係愛國運動,但係咁唔夠」。陳仕源表示:「為事件定調,中央一定做到,話做唔到係冇可能嘅事。」有左派人士就感歎,陣營內不少人現正摸索要求北京平反六七暴動是否政治正確之際,陳的說話大抵需要額外勇氣。
在粉嶺和合石,近山頂有一塊墓地,低調地埋葬了16人,全部都是在六七暴動中死去的左派工人。這天,走過大段石級,「船長」陳仕源帶記者到來拜祭。「最初完全唔知有呢個墓地,係前幾年一班YP重聚,先知紡織染業職工總會,原來過去40幾年,每年都有嚟拜」。港九工匠總工會、碼頭裝卸貨工會……墓碑都以工會名稱作識別,寫上「不朽」字眼。據知,集體安葬死難工人的安排,甚至碑上「烈士」及「不朽」的字眼,當年均須先經過北京方面同意和支持。

墓地最初無名無姓

陳仕源說︰「最初係無名無姓,只以非洲蘭識別,和合石規定7年要執骨,工聯會當年就透過每個墳穴嘅編號,經過多年尋訪先確定身份,係徵得家屬同意,集體安葬喺呢度。據講其實唔止16人,有啲家人領回埋葬。近幾年,我哋年年5月到嚟拜祭,上年吳秋北(工聯會理事長)都有同我哋一齊嚟;另中聯辦據知亦有私底下嚟拜過,不過就好低調」。
1967年被視作香港歷史分水嶺,但無論港英或中共,為免觸及政權禁忌,大都不願多提,不單教科書沒教,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香港故事」亦只有一張展板。被視作敏感題材,但空白歷史卻隨檔案解封及當年參與者留下的資料,披露更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如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其中吳荻舟日記披露總理周恩來對鬥爭部署知情,以及北京方面曾考慮引入大批武器來港,亦引起關注和話題。
■記者呂麗嬋

粉嶺和合石一塊墓地,埋葬了多名六七暴動中死去的左派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