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派奇葩─馬克龍與曾俊華(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中間派奇葩─馬克龍與曾俊華
(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獨領風騷的新自由主義格局屹立廿多年而不倒。然而去年的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總統大選,反映出長期不滿現狀的選民,徹底厭倦多年來脫離民眾的建制精英。驚濤駭浪的2016年剛過,更多大國於今年舉行大選。除了英、法、德西歐三大國,荷蘭剛完成大選,又有土耳其進行憲法公投,年中則有伊朗、韓國的總統選舉。儘管香港的特首選舉僅是1,200人的小圈子選舉,中南海政局莫測,曾俊華、林鄭月娥兩名前司長叮噹馬頭,也令整場選舉形勢詭譎莫測。
法國的總統大選被喻為70年未有之怪局,兩大傳統政黨的候選人首次未能晉身次輪選舉。打着反建制的極右國民陣線的瑪麗勒龐一如所料,取得超過五分一選票過關,另一邊廂中間派的馬克龍則力壓勒龐,以首名姿態取得近兩成半選票。他晉身次輪後,更受左右兩大黨加持,成為下任愛麗榭宮主人大熱。身為中間派的馬克龍,除了其中學老師兼初戀情人的老婆引人討論外,他也以39歲之齡,成為年紀最輕的候選人。馬克龍於選後指該日為法國歷史的新一頁,參選以來刻意塑造出建制以外的形象,與現任社會黨奧朗德保持距離。

由票房毒藥變反建制旗手

然而,馬克龍不僅不是非建制,更是建制中之核心。他曾經是社會黨人,又曾入閣擔任奧朗德的副秘書長,再被委任為經濟部長。馬克龍經濟立場右傾親商,主張減少政府干預及減稅,活脫是新自由主義者的代言人。馬克龍背景與剛參與香港特首選舉的曾俊華甚為相似。曾氏為1997年以來在任最長的財政司司長,其財政作風與馬克龍一樣都是保守親商,亦是建制中之核心。在此民粹主義高漲的年頭,本該是票房毒藥,然而馬克龍與曾俊華一樣,竟可開拓出一片天地,此與兩人之競選策略有莫大關係。
儘管於政府供職多年,曾俊華甫參選就每每與現任政府對着幹,對梁振英的施政明嘲暗諷。另一邊廂林鄭月娥卻說漏了嘴,聲言要繼承梁振英的政策,就算其後刻意與梁保持距離,亦無力挽回民心,被曾氏大幅度拋離。馬克龍亦積極與已成為負資產的奧朗德劃清界線,脫離社會黨後又改面換姓,自組新政黨「前進!」,又說要為法國帶來「民主革命」,儼如一副反建制的旗手姿態出現。馬克龍亦以中間派之形象,盡攬左中右的大多數,以力抗來自極左、矢言要向富人徵百分百入息稅的梅朗雄,以及來自極右、主張要退歐盟、禁《可蘭經》的勒龐。曾俊華也在梁振英藉打港獨挑起的民族情緒,以及港獨派勇武冒進盲動風潮中,提出要超越建制、泛民、藍絲、黃絲的政治對立,欲以此觸動人心。
面對民粹主義的左右夾擊,自由派的總體策略,是要拋棄多年來把持權位卻一事無成、在民眾中已成為負資產的舊政客,方有望殺出重圍。去年美國大選民主黨死抱住代表舊政客、建制精英的希拉莉而慘遇滑鐵盧,已印證選民厭倦了在位已久的舊政客。而萊茵河彼岸的德國,社民黨月前選出新主席舒爾茨後,民調中支持度突然狂飆,有力於9月大選時攆走執政已12年的默克爾。而香港去年的立法會選舉,多年打着反建制的新面孔,如與馬克龍同齡的朱凱廸勝出,急流勇退的舊民主派人力保不失,而在位多年的李卓人、馮檢基、何秀蘭、黃毓民落敗,也點出同一番道理。
然而,無論是香港的曾俊華、德國的舒爾茨,抑或是法國的馬克龍,形象清新的奇葩背後,其實皆是多年身處於建制核心,所代表的理念也不過是新瓶舊酒的新自由主義老路,仍看不見有面對新時局要有的新思維。在後冷戰時代的國際格局分崩離析之際,面對一浪接一浪的民粹怒潮,這些虛有其表政治化妝在選民眼中還可賣弄多久呢?

貝加爾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