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台灣粉塵爆炸、劉德華泰國墮馬,緊急醫療運輸不乏International SOS身影,去年曾經協助1.3萬人全球緊急醫療撤離,本報上周到新加坡直擊醫療運輸專機,亞洲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陳美發於新加坡受訪時揚言,只要不是離開地球,世界任何一隅也會協助撤離。
記者:周家誠
除醫療專機外,緊急醫療運輸亦會採用商用客機,甚至是陸路或水路交通等,International SOS香港及澳門總監李錫東於新加坡受訪時指出,環球眾多醫療查詢當中,只有1%需要緊急撤離,當中八成是採用商用客機。
李錫東指出,病人須先由當地醫生照料,若果病人維生指數穩定,當地醫療水平卻不足,才有緊急醫療運送的必要,而運送過程則是以不離病床運送(bed-to-bed)為原則,直至送到目的地醫院為止。
市民乘搭飛機時,或會碰到某區域座位遭到飛機工程師拆除,通常是6至9個,然後以簾幕遮蔽,實際是正在進行緊急醫療運輸。
客機可容納四名醫護
曾處理劉德華緊急醫療運輸個案、International SOS香港首席空中護士鄧穎詩指出,以她常駐香港為例,國泰航空(293)及新加坡航空為經常合作夥伴,被問到聯合航空及美國航空是否亦經常合作時,她指上述兩間公司對運送病人顧慮多,有時以設備不足或班次為由推搪。
李錫東未有透露醫療專機使費,僅指出不同意外醫療開支很大差異,例如客機最多可容納2名醫生及2名護士,費用可以相當昂貴。有保險業人士指出,商用機拆除多個座位,加上隨行護士,以長途機計數十萬元少不免,醫療專機則更加昂貴。李錫東謂該公司大部份時間均是先付款後運輸。
本報記者曾經親身視察醫療運輸專機,機廂狹窄,設有單人病床、維生儀器、梳化、4人座位及洗手間,近乎沒有活動空間。鄧穎詩指,飛機速度與商用客機相若,不過長途則要中途入油,而機身遇到氣流時較一般客機顛簸。
為企業監控保安風險
International SOS最為人熟悉是緊急醫療運送,亦有為企業進行保安風險監控、醫療諮詢等,例如佔中發生後,有專家每日一巡,留意風險事故發生,確保企業客戶安全。該公司去年全年收入為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陳美發指出,該公司三成收入來自油企。事實上,油企設離岸鑽油台、沙漠鑽油等,均需要為工人制訂醫療、衞生防風險規劃。不過由於近年油價低企,令工程減少。
不過陳美發指,現時高新科技、演藝業亦有緊急醫療服務或風險防範需要,而低油價帶動航空業起飛,教育業及旅遊業等業務佔比亦有提升。而在全球化趨勢下,更多企業出發至發展中國家,基建業醫療諮詢業務亦有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