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想到要讀中醫,讀中醫是已故家母的意思。大約二千年左右,我媽見我離開學校之後無所事事,又眼見藥材舖的老中醫可以做到很大年紀,似乎是不錯的行業,日夜苦勸我報名。我最終只能屈服。當年是董建華做特首的年代,中藥港講到勢在必行,中醫似乎要在香港大展拳腳。不過,中藥港比數碼港更可憐,連變成地產項目的資格都沒有,至今仍是空談。
據今年一月報導,有機構以月薪八千聘請註冊中醫。我不知道同期的同學有多少人讀完整個課程?印象中要用五年、十五萬左右。已經記不清楚,反正我只讀了四季,也不是聽了董建華的施政報告而讀,總算及早「止蝕」。讀完而收入低微,基本上很難回本。當然,如果你很有興趣,又或者濟世為懷,又不能這樣計算。
我想起由天津來的吳教授,他來了廣州多年,廣東話說得很好──要衡量一個人對一種語言是否真的掌握,看他懂不懂用這種語言說笑話就知──吳教授講了一個真人真事:有另一班的同學某談到究竟讀不讀下去的問題,說:「已經洗濕咗個頭,點算?」吳:「洗濕咗,咪吹返乾佢囉!」同學當下大悟。
其實都有教授好奇怪為甚麼這麼多人來報讀,有次某教授說:「你們都有很好的職業,為甚麼會來讀中醫?」看來在中國,中醫甚至是西醫都不是人人企騖的行業,不像香港人覺得醫生高高在上。
我讀中醫其實也是有優勢的,我在中學雖然修文科,但是又可選一門理科,我選的是人類生物學,不知現在還有沒有這個科目?我這科成績不俗,校內考第一,會考也得優等。我對人體、醫學、植物學都有興趣。加之我又自己看中國古籍,讀「文言」絕無問題。不過讀了四季我就患了神經衰弱,雖然不至發瘋,但最嚴重的時候不但喪失記憶力,甚至理解力都消失,白話文的課本看完腦際也空白一片,再不能讀下去了,惟有輟學。果然是「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我當時報讀的是浸會大學,論師資是很優秀的,都是由中國來港的教授,除了有豐富的執業經驗,也有教學經驗。據有的教授講,當初是讀西醫的,沒想過會讀中醫,不過毛澤東鼓吹中醫,他就被編配讀中醫。有教西醫課的教授也讀過中醫,而且可以大段大段背誦《內經》。有的中醫師又講到當時醫學系根本沒有很多人會揀,揀的人都是真誠熱愛醫學。
去浸會大學讀中醫是我上了二十年學最高的享受,教授都淵博而有趣。當然,亦有不太懂教書的教授,例如教藥物學很考教書的功力,懂不懂教書,高下立見。我上過三個教授的課,有讀教科書的,真的很悶。書上的字我都懂,何煩先生讀一次呢?高手就穿插自己的醫療經驗,例如有教授說成人咳,加少少蘇子可以止咳,但小童無效,這是書本上沒有的,至今我還很有印象。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
「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