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頭】60歲古惑仔感激懲教署恩師重新做人苦練蘇格蘭風笛

【浪子回頭】60歲古惑仔感激懲教署恩師
重新做人苦練蘇格蘭風笛

近來長沙灣一帶,不時傳出富殖民地色彩的蘇格蘭風笛聲。正所謂高手在民間,吹笛的竟是一個曾淪落街頭的潦倒古惑仔?「有時心情不好,就吹一下,反正沒有人管。」這位60歲的老牌古惑仔重拾音樂夢,不求觀眾,每天獨自練習,牢記的不只指法,還有四十年前一位懲教署恩師。
記者:蘇汝卿
攝影:伍嘉亮、朱家駿、陳海威
剪接:魏利民

「放下數十年,肌肉都鬆弛了,要再練肌肉,才有力吹得響。」陳國昌17歲因打劫坐監,在哥連臣角教導所選了吹風笛:「聽到這聲音,很舒服,很振奮。」國昌亦在教導所遇到一位影響他一生的獄警--彭紀強。「他很善良,不會動手動腳打人,我們打架勸不聽,他會哭。」彭Sir給他改的花名,國昌記足四十年:「我冧巴是2680,不過他多數叫我『Pipe王』(笛王)。」簡單一句稱謂,看似微不足道,包含的彭勵卻勝千言萬語。

據Pipe王講,當年彭Sir帶領哥連臣角教導所的少年犯組成銀樂隊,每逢懲教署畢業禮、政府部門有活動,都會出動表演;彭Sir特別安排國昌站在靈魂位置--右基準員,全隊的排列對位都看他一人。「要選高大,醒目的,當然也要實力。」於是自認好勝的國昌更加「唔衰得」:「有這樣的機會,也要很努力,廢寢忘餐。」

可惜出獄後,國昌和哥哥陳國基重操非法勾當,加上吸毒,大半生出入監獄無數次,2010年更一度露宿街頭。對於這段黑歷史,國昌不願多提;然而,在這迷糊渾噩的四十年,他仍不時卷起紙張或拿筷子練指法,笑言「曲調發夢都記得」。

近年得教會人士幫助,兩兄弟浪子回頭,沒再犯事,也成功申請公屋;去年,有「瞓街牧師」之稱的林國璋更送了一支風笛給國昌。自此,他每天走到遠離民居的大馬路旁練習,苦練兩個月,終於再次把風笛吹響。然後Pipe王開始提著這支私家笛,到不同教會和社區組織表演,至今已演出近廿場。
記者嘗試根據國昌的零碎記憶,尋找他念念不忘的懲教署恩師,結果在長沙灣一間社區中心找到彭紀強——已退休的彭Sir依然曲不離手,每星期在中心教長者吹口琴。「已經四十年,我記不起阿昌的樣子。但他進來的時間,我負責管理這樂隊,把他當學生那樣教。」通常囚犯都把獄警喚作「阿Sir」,唯獨彭Sir在哥連臣角帶樂隊三十年,徒弟人人叫他「老師」。也是一句簡單稱謂,包含的卻是由衷敬意。

彭Sir深信,音樂對這些少年犯有治療作用:「他們很喜歡奇異恩典,這首歌是說一個人在最絕望時候,突然有曙光。」彭老師記得國昌出獄後,曾介紹音樂工作給他,希望他結交好人:「他可能沒繼續下去,我也跟他失去聯絡。」彭Sir欲語還休,彷彿讓情緒沉殿。聽到這位學生四十年後才重返正途,彭老師才緩緩說道:「改好不怕遲,最重要是好了,繼續下去。」訪談匆匆半小時,眼前78歲的彭老師總是把少年犯喚作學生;聽著國昌的經歷,他不時眉頭緊鎖:「我怎樣才能幫到他?」雖然不方便跟國昌親身見面,他托記者送上手寫的樂譜和勉勵說話。

收到老師的樂譜和明信片,國昌彷彿難以置信:「是他寫的嗎?」四十年前的恩師筆跡重現眼前,國昌一度愣住,回過神後,又「牙擦」起來:「這歌譜其實很容易,我兩天就練到。」他小心翼翼收起禮物說:「很開心,畢竟我也六十歲了,希望他身體健康,有好的退休生活。」然後又唸起明信片的老師贈言:「路有直,也有轉彎的,只要循正道,人生便會快樂。」四十年的音樂情意結,或許國昌記住的不是自己天份多高,表演有多耀眼,而是當年有這麼一個人相信自己,帶他上舞台。

當初這對難兄難弟,是如何誤入這段走音人生?請留意下集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