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腫當康復 忽視韌帶受損常拗柴 關節易退化

消腫當康復 忽視韌帶受損
常拗柴 關節易退化

【本報訊】常穿高踭鞋或進行踢足球、打籃球等多方向性衝擊運動,或令足踝關節扭傷。骨科醫生指拗柴後若只待紅腫消散便當作康復,韌帶損傷未有治療,多傷幾次可影響關節穩定性,關節發炎甚至退化出現疼痛、關節變形等症狀,嚴重時或需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拗柴除冰敷消腫,外國研究指固定患處能有助康復;常拗柴為關節不穩定先兆,應盡早治療預防關節退化。
記者:嚴敏慧

腳踝關節是由兩條下腿骨及距骨組成,中間會夾住一層軟骨,若受傷、感染或磨損而流失軟骨,關節空間不斷收窄就會出現炎症。香港港安醫院骨科專科醫生楊揚表示,腳踝關節炎最常見成因為骨折,佔個案約五成,其次為踝關節扭傷,約兩成三病人因拗柴導致,「關節間的軟骨好似椰子肉咁,刮吓刮吓,就會越刮會越薄」。
楊揚表示,臨床上拗柴多由運動導致,傷者多數會自行冰敷消腫,或看跌打進行治療,待消腫及不再疼痛便當作康復,被破壞的軟組織及受傷的韌帶其實未被治療。她續指,這些病人很多時會再出現關節扭傷,若再用同樣方法療理,關節受損會加劇,關節變得不穩定,增加再次扭傷風險,陷入惡性循環。

應及早求醫固定患處

與膝關節退化常見於長者不同,腳踝關節發炎引致踝關節退化中年便會出現。楊揚指,求診患者多為40至50歲,他們多是20多歲時經常整傷,20年後退化症狀便會出現;患者行路會痛,關節活動幅度受阻,不能蹲下或行樓梯,甚至不能駕駛,生活大受影響。
若止痛及其他治療均無效,患者或要進行關節融合術,即將關節用釘釘實,惟病人腳靈活性減低;又或更換人工關節,手術費較融合貴兩倍,但能保關節靈活性,惟10年後需再做手術復修,不建議40歲以下人士做,另關節變形嚴重亦不能做。
事實上預防腳患惡化最為重要。楊揚指,扭傷延誤診治情況普遍,病人冰敷、看跌打、物理治療都未有改善,才會向骨醫求診,很多時已是受傷後的3個月,治療黃金時間已過,她強調,扭傷痛楚持續4至6周應立即求醫。除了冰敷,外國研究證實,固定扭傷患處能有助康復,如使用壓力繃帶紮實患處,嚴重時更可落石膏固定。若經常扭傷又有行路不穩等關節不穩定症狀,更應求醫進行治療防止退化提早到來。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