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夥內地澳洲 研破解克隆氏症

中大夥內地澳洲 研破解克隆氏症

【本報訊】克隆氏症是嚴重的慢性腸炎,除會令腸道潰瘍、大便出血外,更會令腸道收窄致不能排便,嚴重者需要切除整條直腸。此病成因未明,本港的發病率過去20年累積上升7倍。中大將與內地及澳洲醫院展開跨國研究,冀3年內找出成因。腸胃科權威兼中大校長沈祖堯(圖)表示,會探討能否應用「糞菌移植」治療此病。
本港克隆氏症發病率顯著上升,2014年每10萬人口有約1.5人發病,推算患病人數約105人,數目較20年前升7倍。沈祖堯表示,此病在亞太地區較為常見,澳洲更是全球發病率最高的國家,約每10萬人有14人發病;在亞太地區,本港的發病率僅次澳洲,並與廣州相若。

獲1,400萬港元資助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認為,克隆氏症成因仍不明,但近年不少研究提出,環境因素有可能是致病原因。她舉例指,食物防腐劑及加工肉等,有可能對腸道的微生物造成影響,例如增加惡菌滋生機會。澳洲墨爾本大學腸胃學教授Michael Kamm亦稱,近年不少地方都以抗生素養殖禽畜,令食物帶有不同種類的抗生素,也可能令腸道菌群產生變化而致病。
中大醫學院將領導內地及澳洲合共7間醫學院,進行為期3年的大型研究,每地各招募克隆氏症病人及健康人士各最少100人,透過抽驗血液、糞便及活組織樣本,分析細菌DNA,同時了解受訪者飲食習慣,以找出致病源頭。研究由中大醫學院領導,並取得紐約赫爾姆斯利慈善基金資助180萬美元(約1,395萬港元)的研究經費。沈指,以往克隆氏症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抗生素及生物製劑,但會出現發燒等副作用,希望是次研究也能夠為治療克隆氏症帶來新的方向,包括探討能否應用糞菌移植治療。所謂糞菌移植,是從健康病人身上收集糞便,經稀釋及過濾後形成液體,再以內窺鏡送到病人的小腸或結腸。這種治療現時已用於治療腸道受難辨梭菌引致的疾病。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