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於是,繼CEPA、泛珠三角合作、大西北發展、一帶一路等等發展機遇之後,中共國又提出一個大規模發展規劃,而梁振英立即帶隊北上考察這個「發展規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香港人可利用交通配套,選擇到大灣區城市居住或退休,又或到大灣區城市浸溫泉,不用到日本那麼遠。一些京官和香港媒體就叫香港人不要蹉跎歲月,錯過區域發展合作的時代列車,失去經濟機遇,避免邊緣化。
香港主權轉移將近20年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香港人本來就懂得靈活應變,沒有大規劃都很會「走位」,不斷地推出那麼多大規劃,香港人還不人人發達?為甚麼大多數市民竟然會覺得日子越來越難過?為甚麼多數人對於香港的時局越來越不滿、越來越擔心,近年移民反而增加了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中共不斷警告香港不要被邊緣化以來,香港已經從過去的邊緣化被侵蝕得越來越中原化了。邊緣地位本來是香港百多年的角色。因為英國管治,又地處中國邊緣,遠離逐鹿中原之地,香港才有自己生存發展的空間。逐鹿中原,看鹿死誰手,不過鹿(百姓)嘛,就死定了。若香港地處大陸的中原,是內戰權爭波濤洶湧間的一個小租界地,恐怕縱有英人統治,也難以存活,更不用說過去還不斷支援中國革命和抗戰也。
香港過去安享邊緣,因為只有在邊緣,才可以保住英國帶來的法治、自由,才可以一方面向中華大地輸出新思想,另方面也是災難頻仍的大陸百姓避秦的較近選擇。
香港人習慣了邊緣化,極難接受近十多年特別的梁特主政以來的中原化,尤其是看到大陸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自由人權法治卻反向倒退,統治無法無天,社會道德淪喪,假冒劣充斥,香港多數人不願意甚至害怕同野蠻的暴發戶同床,寧可經濟發展慢些,因為港中融合在在破壞香港社會的安和樂利。香港人若稍有一點經濟能力,絕對不想移居樓價便宜得多的大陸,非不得已不願在大陸過退休生活,浸溫泉當然首選日本,省點錢就去台灣,大陸嘛,溫泉也讓人懷疑只是熱水,免了吧。
中共提出、港共響應、媒體敲邊鼓的發展機遇,香港人是否可以敬謝不敏呢?我們能否繼續維持邊緣的地位呢?不去坐中共國的經濟列車,由得你去發達,我們只想保住沒有出息的「小確幸」,可不可以?
大規劃包括11個城市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少一個香港,整數十個,不是很好嗎?而且,「灣區」的原產地美國,並沒有兩制,只有一制,法律施行統一。粵港澳大灣區的澳門,已經接近與大陸同制了,又何必因為香港而產生兩種法律制度的麻煩呢?
因此,為了發展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大灣區,就讓香港敬辭這個機遇,讓我們安貧樂道,好不好?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