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移民應考入籍試(《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施家潤) - 施家潤

外來移民應考入籍試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施家潤) - 施家潤

從來,外來移民都是一把兩刃劍,一方面可視為勞動力補充或專有技能,有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外來移民亦可能會衝擊本土獨特性,威脅原有族群的獨特身份認同(價值、語言和文化等等),甚至影響公共資源分配(教育、房屋、醫療、社會保障等等)。因此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會訂立移民政策,以平衡吸納移民和保障本土性。
以澳洲為例,上星期就公佈修訂移民政策,以回應「澳洲人優先」的社會訴求,當中除收緊外地人的工作簽證外,亦提高了入籍澳洲的門檻,及改革入籍試(Citizenship test)以審查申請者對澳洲價值的認同。據澳洲新移民政策的規定,申請入籍者需接受較嚴格的英語水平測試,亦須證明自己努力融入澳洲社會及認同澳洲價值。在新的移民政策下,入籍試不只測試申請人對澳洲的基本知識(如國徽、歷史或法例的認識),而且透過新增的問題,測試申請人對「澳洲價值」的認同程度。
誠然,環顧世界各地,不少國家都有設立入籍試,或是某種審查機制(Screening mechanism),不只測試申請者對憲法和歷史的認識(例如美國會測試總統、國會的選舉制度和開國歷史),也有測試申請者的語言能力(例如南韓會要求以韓語唱國歌)。即使是自治政體,也設有類似入籍試的審查機制,譬如入籍奧蘭群島,申請者需證明擁有足夠的瑞典語能力;又譬如根據《加拿大魁北克協議》(Canada–Quebec Accord),魁北克可全權負責入境移民的審查工作,包括有需要時可對家庭類別申請者進行面試。這些安排都是要保障自治政體本身的獨特語言文化與價值觀。

認識香港自治和核心價值

在香港,近年大陸新移民屢屢引發社會爭議,當中有擔心新移民損害本土性(例如核心價值和粵語文化),也有資源分配上的憂慮(例如學額和公屋輪候)。但社會對香港移民政策的討論,卻一直聚焦在單程證的審批權(即每日150個單程證名額),而忽略討論設立入籍試(或是某種審查機制)的重要性。當我們討論何謂香港人、何謂香港永久性居民,多以居港年期是否滿七年作為指標;政策上,入境處在核實永久性居民的資格時,亦主要審視申請人是否通常居港七年。至於新移民成為永久性居民時,是否認同香港自治和核心價值、是否通曉廣東話和正體字,卻完全不在審視範圍。
正因如此,要平衡吸納移民和保障本土性,我們應該探討法律上是否有空間,要求通常居港七年的申請人,需同時通過入籍試,才能成為永久性居民?若我們真的設立入籍試,應該考核甚麼內容?應否測試申請人對香港自治和核心價值的認同程度?又應否測試申請人的廣東話能力和正體字的辨認能力?這其實很值得社會深入討論。
香港是面向世界的全球城巿,因此香港人理應對不同族裔的移民,都抱持開放態度,但這不等於我們要忽略保障本土性。入籍試的設立,必須盡快提上立法會的議程。
http://www.facebook.com/reformhk

施家潤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