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星期前,本土派領袖黃毓民在網上撰文宣佈退出政壇。他亦呼籲年輕人要冷靜沉着,不作無謂犧牲。在2008年至2016年擔任立法會議員期間,他改變了香港的政治文化和議會生態。他曾鼓動的無底線抗爭論,對社會運動的傷害已經陸續浮現。
對於香港的民主運動,黃毓民最大的貢獻是將政治通俗化,播下了大量抗爭的種子,是不少年輕人的政治啟蒙老師。他透過充滿魅力的演說和論政技巧,以及街頭和議會內的抗爭,將沉悶的時政事件,變成通俗易懂、生活化的概念,引起社會對政治議題的關注。
更重要的是,黃毓民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創先河,以「網台、網上討論區、政治組織」鐵三角模式,來進行資訊傳播和群眾動員的工作。早期的社民連、人民力量、熱普城以及其他新興的本土派組織,其實都是使用了類似的運作模式,在不倚靠主流媒體的情況下,催生出激進政治路線。
可是,黃毓民對民主有不少的傷害。例如,他建立了「攻擊同路人上位」的風氣,破壞公民社會的互信,分裂民主運動。為了站在最激進的位置,黃毓民永遠在鏡頭前比主流泛民激進多一點,當泛民議員乖乖地坐在議會內開會,他便會擲蕉、講粗口;當泛民溫和地遊行,毓民便會主張非法佔路;當泛民議員開始離開座位抗議,他便會擲杯;當泛民主張公民抗命,他便會主張勇武抗爭。
黃毓民是一名缺乏政治道德的投機主義者,完美示範了甚麼是政客,讓大家見識到政治醜惡的一面。當社會氣氛稍有轉變,他便會搬龍門。從前,他支持平反六四;今日,他可以說:「我由Day1開始就反對平反六四!」又大聲呼喊:「不是中國人!」他曾經從支持非暴力抗爭,改為支持無底線抗爭,煽動年輕人勇武,現在又再改說要冷靜沉着。
現在看來,黃毓民宣佈退出政壇,似乎也是歷史的必然,因為無底線抗爭的泡沫終有一天會爆破。參與這類行動的成本實在太高,人民抗爭的升級遠遠不敵政權打壓的升級。過去一年,本土派和港獨派被政權打壓,竟然也沒有觸發出任何大型抗爭行動,反映出激進路線正在畫上休止符。
林兆彬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