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擴張性心肌病變沒帶走王先生及伍小姐的性命;婚姻變異、獨力養大兒子也沒擊倒他倆意志。兩人各自在等待換心路上孤單奮戰;獲心臟移植重過新生後遇上經歷相近的對方,兩人相惜相愛,去年底共諧連理,譜出人生下半曲。他們不只感謝對方在生命中出現,也感激捐贈者及家屬的無言大愛,盼社會繼續支持器官捐贈。
記者:于健民
現年51歲的王先生,原任職巴士司機,1999年確診擴張性心肌病變,需即時送院治療。他憶述發病當日情形時指,自己在家休息,「點知一起床就暈咗,3日之後先醒番」,才知道自己有慢性心臟病,相當愕然,「以為呢啲係有錢佬先有嘅病」。
他得病後隨即面對雙重打擊,先被公司勒令提早退休,待業後妻子更離他而去,需獨力撫養當時不足5歲的兒子。與此同時,他的病情每況愈下,心臟功能最差時只剩約10%,需長時間輪椅代步,生命危在旦夕;至2005年,他按醫生要求,輪候心臟移植續命。
他表示,受過多次打擊後,意志未有再在漫長的等候中消沉,「都諗住要博一鋪,叫做有希望」,輪候5年期間不時進出醫院,好消息終在2010年降臨,他獲屍心續命,重獲新生。他指,戰勝病魔令他學懂懷着感恩的心態,以笑臉面對生活種種。為了回饋社會,他亦時常參與病人組織活動,沒想到在2014年一次活動中,認識到伍小姐。
致力做義工回饋社會
本身是幼稚園教師的伍小姐,也是擴張性心肌病病人,心臟功能最差時只剩少於10%。心肌病不單令她停工,也失去了婚姻,猶幸於2012年獲換心重生機會,此後亦致力參與義工活動,並遇上了王先生。
王先生笑言,二人可算是一見鍾情,而且處境相近,較能互相照顧。他舉例指,兩人的飲食習慣完全一樣,「所以大家都唔介意喺屋企粗茶淡飯」;而且兩人亦不可以做劇烈運動,「可以每晚落街散步傾偈」。兩個互相了解的人,於去年12月共諧連理,並於昨日由香港器官捐贈行動小組舉行的活動上,在數百名觀眾支持下再嘗行紅地毯滋味。他們希望藉自身經歷,呼籲公眾簽器官捐贈卡,「因為冇佢哋,就唔會造就到我同我太太。雖然我哋未見過佢哋(捐贈者)」。
香港移植學會前會長雷兆輝表示,今年首3個月公立醫院只進行了20宗移植手術,數字明顯較往年同期少,希望透過教育令公眾進一步關注。食衞局局長高永文強調,器官捐贈應先考慮有否適合的遺體器官,活體捐贈只應在迫不得己的情況下考慮。至於應否設立活肝捐贈名冊,他認為可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