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救人一命 - 張亮

也說亮話:救人一命 - 張亮

26歲的鄭凱甄女士復活節期間捐出部份活肝救人一命,在這個假期為香港人上了生命深刻的一課。聞說怕痛的鄭女士和病人無親無故,事前要說服家人、男朋友,事後婉拒善心人士的捐款,純然相信救人一命是應該的、是對的。在物慾橫流、自我膨脹的市場經濟社會裏,這份大愛和信念,家人、男朋友最後的支持,非常難得。
筆者 3月份在本欄寫過,英國如何應用行為科學鼓勵民眾捐贈器官,但原來靠善心人士願意捐,有病人需要還不夠。在經濟學裡,供應和需求還要有市場才能令配對成功。以腎臟捐贈為例,人有兩個腎,可以捐出一個而不致身體受損,理論上應該比其他器官容易捐贈。可是,就算至親者急需腎臟移植,也不代表有血緣關係的人就適合捐贈,血型、體內抗體的數目和種類等等都會導致排斥,如何有效配對是一個大難題。
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Al Roth教授,利用研究市場分配機制,成功提高器官捐贈的可能性。他的想法是:要提高器官配對成功率,必須增加捐贈者配對網絡規模,有一人捐出腎臟幫助無親無故的人(像鄭女士一樣的無私者),本來只願意捐贈給予至親,但腎臟不相配的人也承諾,親人受惠後會捐出自己腎臟,幫助素未謀面的下一受惠者,如此類推,一石擊起千層浪。
Al Roth除了是經濟學者,也親自編寫電腦運算程式,利用數據分析和邏輯運算,以選出抗體脗合度最高的捐贈與受惠者,做出適當的配對。幾年前,美國曾產生連續串聯三十個腎臟捐贈移植的佳話,促成此事的除了背後配對理論和機制,就是一位像香港鄭女士的無私善心人。2000年,美國一年只有2宗腎臟捐贈移植,近年居然每年都有600宗左右,這樣的學術研究是真正走出了象牙塔、改變世界。
我們不一定都可以效法鄭女士,也不容易拿到諾貝爾獎。但如果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和生活裏都能多想想社會的需要,多鼓勵自己人性中善美的一面,哪怕只是用心去做一件好事、幫助一個人,世界已經不一樣。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