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大選後三天,CNN訪問一位穆斯林女性移民,在傳媒鋪天蓋地反對特朗普限制穆斯林移民政策的聲浪中,大概電視台和一般人想像,這位穆斯林女性一定會對特朗普當選表示憤怒以至恐懼,但想不到她平靜地在鏡頭前告訴觀眾,她的票投給了特朗普。她說作為穆斯林移民,他們曾經面臨穆斯林極端主義者非常真實和嚴重的威脅,他們比美國一般人甚而比媒體更實在地了解穆斯林國家是甚麼樣子,如果她真的喜歡美國穆斯林越來越多,她何必移民美國?
過去幾年,幾乎所有黑人死於與白人警員衝突的案子,最後都釀成大規模的反種族歧視運動。媒體和輿論也暗示或明示黑人之死,很大程度出於白人警員的種族歧視執法。至於執法人員被非裔打死的案件,卻都被官方定性為槍支管理問題,明顯的雙重標準。
警察和非裔衝突被指為種族歧視的結果,不是保護了黑人,反而是使黑人社區的治安狀況變壞。在芝加哥,黑人社區的犯罪率近年有急劇惡化的趨勢,謀殺案僅2016年8個月就超過了2015年的總和。理由很簡單,很多警察為了少給自己惹麻煩,對於制止黑人犯罪和在黑人區出勤難免會採取消極、自保態度,這就使更多黑人死在自己族裔的槍下,而沒有得到及時救援。
大約4年前,加州議會通過的AB1266法,即所謂的「同廁法案」。你可以按照當日自己的自我性別認同,隨便進廁所,即男性可以入女廁,女性也可以入男廁。立法的目的據說是要保護同性戀或跨性別的少數群體利益。然而,據統計,跨性別群體佔美國人口0.6%,但全美約有18%的女性曾經成為性犯罪的受害者,一項研究更顯示,在18歲之前,有4分之1的女孩和6分之1的男孩遭遇過不同程度的性侵。少數族群的利益當然應該保障,但保障的同時卻忽視了多數人尤其是女性的安全。
近年有一個詞語流行,叫做「政治正確」。許多事情,都以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性向歧視、反自由貿易、反全球化等抽象理由,被指為「政治不正確」。一些本來應該在法治基礎上討論的問題,都因為怕被指為「政治不正確」就連討論都忌諱。中共國在言論、在網絡要貫徹的「政治正確」就多不勝數了。而一向言論自由的香港,近年也有許多「政治正確」的設限,比如不能討論港獨,甚而不能討論藏獨、台獨,一些傳媒和康文署節目表不能提「中華民國」、「國立」等等。
言論自由不應該有政治正確的自我設限。政治,從來就沒有所謂正確與否。要堅持的,應該是價值觀與道德的正確。
英國脫歐,美國特朗普勝選,說明媒體和輿論一貫被左翼自由主義主導的「政治正確」,漸漸不被民眾認同。法國大選,將進一步考驗歐陸會不會從左翼自由主義,隨英美轉向保守主義。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