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雨傘運動後期,學聯被指決策失敗,掀起「拆大台」風氣,多間院校成員退聯收場。如今學聯成員只剩中大、嶺大、科大及仁大,被嘲差點變成「新界學聯」,其後更退出支聯會。有學者指現時學界只就個別議題合作,「關係會脆弱啲」;退聯推手則稱當年「肯定冇做錯」,強調退聯可加強各院校自主。
學聯與學民思潮帶領雨傘運動,惟佔領僵持多月,學聯成眾矢之的,屢被指錯過時機,多名示威者更於行動升級時受傷、被捕。傘運結束後正值各大學生會換屆,港大率先退聯,觸發骨牌效應。剛卸任的學聯代表會主席黃健朗亦透露,傘運後多名學聯成員不時缺席會議,「睇得出都唔係好想參與(學聯)」、「幾冇火」。
學者:成個社運處於低潮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本身是學聯「老鬼」,據他觀察,學運低潮與退聯無關,「係個大趨勢都靜,無論係學運、民陣或其他團體,係成個社運都處於低潮」。惟他強調學聯仍扮演建構社運脈絡的重要角色,如今學界只就特定議題才合作,「好簡單去諗,只喺大事先合作,關係會脆弱啲」。
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當年是理大退聯關注組召集人,堅稱退聯決定未見負面影響、「肯定冇做錯」,「最重要係大專學生會有冇心,有心就自然會做,唔一定要(學聯)呢個平台」。陳又指,退聯可令各院校更「自強」,活動亦不受學聯規則限制。時任港大退聯關注組成員王俊杰則形容「退聯只係一個爆發嘅導火線」,反映不同派系、光譜之間各趨極端。王指退聯後各院校有更大合作空間和自由度。
■記者葉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