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易倦胃口差 隔日飲薑茶擊退濕邪

春天易倦胃口差 
隔日飲薑茶擊退濕邪

【本報訊】冬春轉季,濕度上升,容易出現頭重重及四肢沉重、易攰等濕重不適。中醫師表示,受環境潮濕、嗜生冷飲食及甜食等影響,港人在春天容易受濕邪入侵,建議可按寒濕或濕熱體質烹調祛濕食療急救,有助趕走濕重症狀,如有胃口差等症狀的人士,可每2至3日飲一杯薑茶祛寒化濕。日常要減少吃生濕食物如芒果、芝士等,更忌亂吃滋補食物。
記者:梁麗兒

仁濟醫院─浸大中醫教研中心(仁濟)註冊中醫師張慧敏表示,早上起床後可觀察舌頭,若舌部有一層厚厚舌苔,反映身體濕重,如舌苔呈白色屬寒濕,呈黃色屬濕熱。同時,濕氣可阻礙上身氣血運行,故容易感到頭重重和頭暈,其他症狀包括四肢有痠重感及大便偏黏爛。
濕分為外濕及內濕,張指,外濕是環境潮濕或淋雨造成,尤其住近山或海邊的人,較易受外濕影響,建議家居多用抽濕機,減少室內潮濕。內濕與脾虛、腎虛有關,如日常嗜生冷飲食包括凍飲,可損害脾的陽氣。

不宜亂吃滋補食物

吃得太肥膩或過飽亦會加重脾胃負擔,影響其排濕功能。中醫認為「脾虛生濕」,即體內容易積聚內濕。腎虛主要與休息不足、過度操勞、夜睡及房事太多,損害了腎陽氣有關。
要預防濕重,就要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如避免生冷飲食,張指,甜食也會生濕故應少吃,其他生濕食物包括芒果、啤酒、柑桔、奶、芝士等。濕重人士錯吃花膠、海參及燕窩等滋補食物,都會加劇濕重。
中醫會將濕重大致分寒濕或濕熱,除頭重重、容易攰等症狀外,寒濕人士還會出現胃口差、怕凍、口淡及大便稀爛,張建議可每2至3日飲一杯薑茶祛寒化濕。臨床上最常見寒濕的證型為「脾虛濕困型」,主要由內濕如吃生冷飲食引起,可煲淮山健脾湯飲用,可健脾化濕,或淮山鯽魚湯亦可。
濕熱症狀包括怕熱、口乾、小便黃及大便不爽味臭等,可煲粉葛薏米赤小豆湯清濕熱。張指濕熱成因包括濕重及吃太多煎炸油膩食物。另外,濕不處理可致濕鬱化熱,形成濕熱。常見濕熱證型為「濕熱內蘊型」,有身熱、厭食及口苦症狀,可飲薏米水或食荷葉蒸雞祛濕。
張稱,常見祛濕食材包括性溫的薑、葱,有散寒祛濕作用,建議煮食加入。陳皮有助理氣健脾、祛濕化痰。冬瓜、老黃瓜及荷葉都能祛濕可煲湯,惟瓜類偏涼及清熱,適合濕熱人士進食。紅豆化濕健脾、黃豆健脾利水,均屬於祛濕食材。白胡椒如常吃的胡椒豬肚,較適合寒濕人士進食。另外,春天飲食保持清淡、吃甘味食物對脾胃好,甘味食物包括豆漿、花生、雞蛋、核桃、豆苗等。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