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肉飯、鹹酥雞、臭豆腐、蔥抓餅......寶島美食數之不盡,光聽到這些名字,已叫人垂涎三尺,但在美國,台灣菜卻經常被人與中菜混為一談。紐約著名飲食作家Cathy Erway花上兩年時間,寫成近百款台菜食譜並結集成書。她接受《蘋果》訪問指,希望透過書本,把知名度有限的台灣菜,在美國發揚光大。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紐約居住的Cathy Erway從事飲食寫作10年,除經營個人網誌外,亦兼任報紙專欄作家及電台飲食節目主持人。她編寫的《The Food of Taiwan》是美國為數不多、用英文寫成的台式食譜書,由街頭小吃、肉類素菜、海鮮,以至飲品、甜點類近百款食譜皆收錄在內。
母親是台灣人的Erway表示,她從小吃「媽媽做的台灣菜」,即使在紐約生活及長大,對台灣仍有一定感情;不過,市內能找到的「正港」台灣菜館不多,大部份只是「掛台菜賣中菜」的中餐館,加上美國主流社會對台灣美食認識有限,編寫以台灣菜為主題的飲食書,一直是她的心願。
位於紐約華埠的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日前舉辦以台灣菜為主題分享會。在會上擔任主持人的Erway引述美國著名食家Anthony Bourdain指,「台灣菜有望成為2017年美國最時尚菜式之一」。不過,Erway認為美國人仍然不太懂得分辦台菜、中菜,「根本沒有機會品嘗,希望(透過書本)向他們分享台灣美食的精彩」。
為完成夢想,Erway花了近2個月時間走遍台灣,從城市走入山區,吃盡各式「隱世」美食,「台灣菜既有島國氣候特色,也有日本遺留下來的文化,選擇相當豐富」;整個旅程中,她對台南的「棺材板」印象最深刻,「用傳統食材做成新派小吃,正是台灣菜不斷進步的原因」。
售賣台式便當的「Taiwan Bear House」餐廳東主郭怡文(Kris)則樂觀認為,現今交通發達,東西方文化交流已不再困難,「想吃漢堡的人會到美國,想吃台灣菜的人,自然會到台灣」;因此,餐館難以再「欺騙」食客,而美國社會亦慢慢認識及欣賞正宗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