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五十年代英資機構招攬放洋上海精英來港創業,國泰航空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國泰的基業是由上海開創,於香港發展。雖然是外資公司,卻聘請了三位上海人把舵──Patrick蔡、Chester嚴、Harold吳坦。當年我去歐洲、中東等地工作的機票,都是直接由國泰為我辦理。
1963年開業的文華酒店是英資公司,但它的首位總經理卻是華人盛先生。盛先生是由美國來港的上海人,熟朋友都稱呼他阿Sing。
由此可見,上海人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都身居要職,何等「巴閉」!這班上海人「埋堆」當然說上海話,工作時對着洋老闆說英語。如果下屬不是上海人便糟糕了,因為他們都不會說廣東話,有些人則「識聽唔識講」,只好全部英語對白。哈哈,當年香港真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都市。
回說吳坦,我們在上海時已經認識,他是我父親的小友,經常來我家和父親飲酒,性格開朗和調皮,總是戲弄我,只比我大四歲,卻要我稱呼他為叔叔。這樣藤連瓜瓜連藤的,我們這班上海幫從互相介紹認識至相熟相知,遊蹤從淺水灣酒店至香港仔海鮮舫,香港大酒店至文華酒店……。
六十年代阿Sing、Harold因工作關係,介紹我認識了由英國來的John Pann。當時我剛由歐洲演唱返港,John是香港旅遊協會的創辦人。協會運作了好幾年漸見成熟,1965年在香港舉辦ASTA﹙American Society of Travel Agents,美國旅行社協會﹚第三十五屆會議,當時John邀請我成為香港旅遊協會第一任旅遊大使,從此協會的所有大小活動都邀請我參與宣傳,不知不覺任職五年之久。
這些年來比較少翻讀英文版的雜誌及剪報,寫書時尋找火奴魯魯的資料,發現當年在外地宣傳「香港週」的資料都是英文為主要。當然六十年代仍是殖民地的社會,英文為主並不出奇,而我們這班以香港為依歸的一群,當年都是盡心盡力為這塊名不經傳的都市在耕耘。如今香港已成為國際著名的大都會,我們是否應該將這些早年墾荒的事蹟留存資料檔案呢?「香港週」活動曾在多個城市舉辦,如台北、曼谷、新加坡、馬尼拉、火奴魯魯等,盛極一時。
那個年代,香港就像一個大觀園,各行各業百花盛放。在這樣的氣氛之下,當然少不了歌台舞榭的風景。上海電影大亨張善琨先生率領班底南移到港,開設新華電影公司。藝華影業的嚴幼祥先生則率領周曼華、黃河等來港,其投資的《白衣紅淚》,我也有幸參與演出。尚有新加坡的邵氏和電懋﹙後改組為國泰﹚來港發展,及本港的大觀片場。三、四十年代的大觀片場位於九龍城寨的鑽石山,主要拍攝粵語影片,五十年代香港已是國語片天下,故此大觀後期搬去美國三藩市。香港的電影事業在那年代蓬勃了很長的一段時期,後期上海幫紛紛轉去台灣開拓市場。這些留存下的記載,欣喜香港電影資料館已在逐步收集中,反而歌壇的資料依舊是零零碎碎的各散東西,不能集中於一處留給後世人參考。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就是靠來自上海的一班精英和本地豪傑打造出來,漸漸成為名聞天下的大城市,曾經有「東方之珠」的美譽,大家都認為香港是「購物天堂」、「旅遊勝地」。在今日回顧那一個時代、那一群人物,也真是時勢創造了英雄呢。
撰文:潘迪華
緊貼「蘋果VR」熱潮,打開雙眼隨意門,讓「蘋果VR」陪您探索新世界: https://goo.gl/b5RQAB
「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