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法國五月)羅浮宮香港展林嘉欣帶你率先睇 看盡800年法國人的根

【文化籽】(法國五月)羅浮宮香港展林嘉欣帶你率先睇 看盡800年法國人的根

【文化籽:藝文沙龍】
位於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是全球每年最多人入場的博物館,每年有近千萬名遊客到訪「打卡」,數字驚人。它經歷800年發展,由最初的防禦堡壘轉為皇室宮殿,再蛻變為舉世知名的博物館,經歷幾代皇帝,藏品歷史上下五千年,難怪現任羅浮宮館長Jean-Luc Martinez直言:「羅浮宮收藏根本就是法國歷史的一部份,是我們的根。」過幾日羅浮宮就「來港」了。

早陣子,記者跟「法國五月」文化大使林嘉欣來到巴黎,獲羅浮宮接待,在星期二休館日跟隨私人導賞團,穿梭在平時遊人如鯽的名畫廊、雕塑廳等,而最夢幻是可以在無人環境下跟《蒙娜麗莎》獨處、認認真真的欣賞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等名作,並與館長及策展人詳談,為本月26日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正式開幕的「法國五月」重頭戲《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作事先探路和實地考察。
「人生沒多少個經典,但我會說這真是一個經典。」林嘉欣沉醉於羅浮回憶之中,第二天還在回味。她十多年前首訪羅浮宮,被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打造的玻璃金字塔吸引,到現在她來過四、五次,仍然感覺未逛完。「一生人沒想過可以在羅浮宮休館日參觀,在沒有人的情況下,聽着導賞介紹,近距離欣賞藏品,簡直像發夢。」鍾情藝術的嘉欣侃侃而談,談名畫《蒙娜麗莎》在1911年曾失竊,兩年後被尋回。除了這鎮館之寶,她也喜歡17世紀荷蘭繪畫和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的作品,愛上Raphael 和Caravaggio現代化和富感情的筆觸。和嘉欣合作過的哥哥(張國榮),在生時也是藝術狂迷,在訪問中曾透露最愛逛的博物館就是羅浮宮。

林嘉欣獲羅浮宮安排私人導賞團,難得拍下寧靜的羅浮宮,為「法國五月」重頭戲《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事先探路。

展示玻璃金字塔草圖

是次羅浮宮香港展,雖然《蒙娜麗莎》和維納斯等名作欠奉,但逾130件藏品由公元前2500年至當代都有,涵蓋繪畫、雕塑、陶塑、掛毯等,還有貝聿銘當年創作玻璃金字塔的草圖,極具文化價值。「由於羅浮宮每年迎接來自全世界九百多萬遊客,是很難借出最重要的藏品,所以香港觀眾可調節觀賞角度,嘗試從滄海遺珠中看羅浮宮歷史,現在的古收藏是往昔的當代作品,羅浮宮的收藏宗旨一直沒變。」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鄭煥棠溫馨提示。
Jean-Luc Martinez認為:「羅浮宮不但是象徵、夢想及名字,它更是皇宮及世上珍貴藝術品的藏身地,以及法國歷史一部份。希望是次在香港展出的展品能成為橋樑,連繫和展示這些特質,吸引更多人親身來羅浮宮。」2016年他統領羅浮宮新展覽廊「鐘閣」(Pavillon de l'Horloge)開幕,全面地介紹羅浮宮歷史。
《羅浮宮的創想》三月在北京舉行完畢,看似立即移師香港,展覽首席策展人Pascal Torres強調,雖然展覽名稱相同,但展品卻大不同,除了香港展覽場地比北京大,而幾乎所有作品都是首次在香港甚至亞洲展出。鄭煥棠補充指,這次展覽約有20幅油畫,都是大家熟悉的大師作品,如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林布蘭、范戴克和德拉克洛瓦等。他形容魯本斯作品《命運三女神及真理的勝利》直接反映其創作時的感受。「魯本斯畫了草稿再將之變化,其後並創作一系列24張作品,羅浮宮有專門展廳展示這些作品。」
林布蘭《耶穌行醫》在版畫界視為重要的作品。「大家都知林布蘭的油畫《夜巡》(The Nightwatch),《耶穌行醫》又名《一百荷蘭盾》。創作技巧是將不同聖經章節放在同一場景,是當時甚少見的處理手法,具有實驗性質。據講一百荷蘭盾在當時是很多錢,可以換到幾張文藝復興的版畫。版畫是當時收藏家鍾愛的新類別,不少人爭相購買。」
鄭煥棠繼續介紹,「古埃及第五王朝時期的雕塑《書吏坐像》,是抄寫官或文書官的雕像,類似今日的行政主任(EO),在古埃及有很高的地位。」展覽還有作品《亡靈書》,因古埃及人相信死後有來生,亡靈要接受秤度考驗,合格才能得到永生,所以生人會請抄寫官畫圖或寫咒語,讓逝者在冥國的路途上可以熟讀,因此書吏很重要,連埃及貨幣都有他們的容貌。展覽還會展出有關路易十四與拿破崙的作品,透過藏品可以看到路易十四喜歡的藝術創作,從而探討他的品味和社會變遷。「至於拿破崙,其中一幅他的全身畫像,他穿着華麗的宮廷袍服、佩戴帝皇服飾,從中窺探到他的野心。」

時空藏寶閣發掘拿破崙

展覽設有教育專區,文化博物館團隊更特別為羅浮宮第一任館長德儂(Denon)設置時空藏寶閣,因德儂曾跟拿破崙到處征戰,並做了很多研究的工作,博物館希望透過文化互動,讓觀眾發掘藏品當中的小故事。而羅浮宮其中一幅很重要作品是《拿破崙的加冕禮》(Jacques-Louis David)。畫中除畫了拿破崙太太約瑟芬跪着接受拿破崙的加冕,後面更有教皇及拿破崙母親,見證發生在1804年重要的歷史事件。我們在羅浮宮有幸一睹名作,可惜這次未能借出。
早前在西九故宮爭議中有人提出,假如法國羅浮宮要求來港開館,香港人一樣會歡迎,這次文化博物館就特別舉辦活動和講座,對比羅浮宮與北京故宮。「法國羅浮宮與中國故宮向有交流,所以青花瓷會在羅浮宮遺址發現。」鄭煥棠說。羅浮宮早年眾籌修復18世紀裝飾藝術展覽館,便設「中國風」(Chinoiserie)藝廊,而當年路易十四也曾在凡爾賽宮穿中國服開派對,足證法國對東方的迷戀,更延伸至文學、音樂和建築等不同領域。
展覽亦特別介紹羅浮宮的變遷,包括多次擴建、法國大革命遭受破壞,及本屬其中部份的杜伊勒里宮(Tuileries des Palace)被火焚毀等。「朱塞佩德尼提斯(Giuseppe De Nittis)的《杜伊勒里宮遺址》就是畫這座宮殿被毀,對羅浮宮變身博物館有特別的描寫。」1793年,羅浮宮以「藝術皇宮」對外開放,至1798年法國大革命其間,羅浮皇宮才蛻變為博物館。繼1989年的擴建工程後,羅浮宮於2008 年正式展開博物館中央廣場(Cour Carrée)二層之十八世紀裝飾藝術展覽館項目復修及翻新工程,羅浮宮將會在阿布扎比有分館,展示伊斯蘭文物,該博物館預計今年完工,是次香港展也會作介紹。
Torres不諱言,隨着環球經濟逆轉,法國政府不再全數支付羅浮宮開支,他們要開源節流。「經營博物館成本很高,國家不能全數負擔所有開支,這是世界趨勢。」博物館主要的開支是復修文物,「羅浮宮藏品追求完美的展示狀態。」羅浮宮「走出世界」,應該是最好最有效的宣傳手法,觀眾意猶未盡,自然會追原索始。

瑪瑙、琺瑯嵌金的《高足圓蓋碗》是1640-1650年間作品。

Pierre Julien雕刻的大文豪尚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 1785)的塑像。

公元前2120年作品《獻給巴烏女神之古迪亞王子立像》,由羅浮宮近東文物部借出。

《浮雕奧古斯都像》是羅馬薩拉里亞大道、普黎史拉墓窟出土。

羅浮宮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紀,是次記者有幸參觀仍保留的羅浮宮前身的護城河及高塔遺址。

能夠近距離,無人滋擾下欣賞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林嘉欣說是人生最震撼的經歷。

百多件羅浮宮藏品將在香港展出。魯本斯名作《命運三女神及真理的勝利》是重要展品之一。

林布蘭作品《耶穌行醫》具有實驗性質。

Jean-Honoré Fragonard創作的《雷諾多走入魔法森林》首次在港展出。

羅浮宮由宮殿到博物館,幾經拆卸和改建。

羅浮宮於1793年,以「藝術皇宮」姿態對外開放,至1798年法國大革命其間,羅浮皇宮才蛻變為博物館。

玻璃金字塔已成為羅浮宮標誌性建築。

羅浮宮館長Jean-Luc Martinez希望透過《羅浮宮的創想》,讓海外觀眾認識法國歷史。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鄭煥棠強調,香港觀眾應調節觀賞角度,從滄海遺珠中看羅浮宮歷史。

《羅浮宮的創想》首席策展人Pascal Torres表示,路易十四培育大批文藝巨匠,是次展覽藏品反映他的口味。

《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
日期:4月26日至7月24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門票:10-20元

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部份圖片由羅浮宮提供)
編輯:蕭家慧
美術:楊永昌

緊貼「蘋果VR」熱潮,打開雙眼隨意門,讓「蘋果VR」陪您探索新世界: https://goo.gl/b5RQAB

「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