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以融合達致和解是飲鴆止渴 - 李平

蘋論: 
以融合達致和解是飲鴆止渴 - 李平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早前提出特赦論引爆爭議,最終要道歉及收回建議。雖然特赦論夭折,但其中隱含的和解精神仍不斷引發迴響,連中共御用學者也認為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應抓住這個契機,作為挖掘「和解政治」的突破點。顯然,讓香港社會從撕裂走向和解,既是主流民意所向,也是民主派、中共都要面對的議題。但是,中共着眼於以推動一地兩檢、粵港澳大灣區之類的中港融合達致和解,暴露了中共權貴繼續侵吞香港的虎狼之心,對香港來說則無異於飲鴆止渴。

特赦建議引發和解政治思考

中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飛龍接受多維網專訪時,肯定胡志偉的特赦論「是在為香港這幾年的社會撕裂與政治對抗尋找解套辦法和出路」,認為「中央和特區政府應從中看到泛民主派內部的和解之光,鼓勵其繼續審慎思考和尋求與建制派及中央的善意溝通」。可見,胡志偉的特赦建議能引發香港和解政治的思考,也不是一無是處。
不過,田飛龍身為中共御用學者,觀點難免忽左忽右。在香港特首選舉期間,田飛龍曾在《大公報》發表評論,提出與左派迥異的觀點,包括全國人大8.31決定可以放寬、肯定曾俊華政綱包含重啟政改和23條立法兩大憲制責任、民意認受性是林鄭月娥的重要考驗。這些言論被視為撐薯片,他翌日又急急撰文補鑊,表明撐林鄭的立場。
田飛龍今次針對胡志偉的特赦論向中央和香港提出五點建議,即設計附條件和有原則的特赦方案;泛民簽署「反港獨、促民主」宣言書,轉做忠誠反對派;立法會建跨黨派飯盒會推進合作;泛民對一地兩檢、粵港澳大灣區等中港融合措施及推進國民教育持合作立場,改善與特區政府及中央關係;中央對支持香港落實普選持積極開放立場。這些建議不無試探香港民意和民主派立場之意,重點是要民主派以認同中港融合達致和解、換取北京同意重啟政改。
的確,香港和解的關建在於實現普選,但田飛龍要求民主派以支持一地兩檢、粵港澳大灣區等作為交換條件,對香港來說這是一劑毒藥,而不是和解良方。要知道,香港社會近年急劇撕裂,固然是因為梁振英從參選到主政一直好勇鬥狠,固然是因為非民主的政制無以反映民意、宣洩民怨,但根源在於中共權貴集團打着中港融合、愛國愛港等旗號,蠶食香港核心價值、侵吞香港政治和經濟利益,讓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走樣變形。

融合和解論企圖卸責民主派

毋庸置疑,反對繼續撕裂、期望走向和解是香港主流民意。這股民意在特首選舉中,表現為沒有選票的市民空前關注選舉,表現為強烈反對西環治港、反對梁振英2.0治港。獲欽點的林鄭月娥不能不正視香港社會撕裂問題,當選後也不能不提出和解論。同樣,民主派有道義去回應民意對和解的期望,有責任去思考和解的途徑、策劃和解的方案,不能坐等特區政府或中共拋出似是而非、誤導市民的和解措施。
這邊廂,中共御用學者拋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和解前設條件之一;那邊廂,梁振英率團到廣東多個城市走馬觀花,仍美其名為研討大灣區規劃,結果引來與林鄭月娥爭功的質疑。由此可見,作為中共權貴集團代言人的學者、官員,對中港融合有多上心、多緊張。
相比之下,如果說胡志偉的特赦和解論是心急口快,有失對民主、法治的權衡,那麼,田飛龍的融合和解論就是居心叵測,貌似肯定胡志偉的特赦論,其實是把主張和解的民主派架到火上烤,企圖把香港繼續撕裂的責任卸給無法接受中港融合論的民主派議員和港人。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