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

品味人生

陶傑的專欄文章〈從前的好菜沒嘗過〉,他的感慨不單止限於食品,其他方面,如:音樂歌唱、舞蹈、電影等等,都是沒有深度,不能和以前相比。我絕對有同樣的感覺,但是我們不應該怪責現時代的年輕人。以前的品種他們都沒有機會嘗試過,沒有比較那裏懂得好差之別?更何況現今社會是一個沒有品味的時代。
每當我跟小輩朋友或年輕的孩子們訴說前塵往事,他們總是瞪大着眼,半信半疑的望着我。我會以行動示範,款待「潘家小廚」的私房上海菜讓他們品嘗,雖然只是些蘿蔔、鹹菜、百葉、笋絲之類,但總是碟碟清光。他們歡天喜地的說:「姐姐啊,這些都不是貴價的食物,怎麼餐廳不供應呢?」「唉,現在人工那麼貴,餐廳怎會願意費時間去炮製這些工夫為主,而又不能賣錢的菜式呀!」除了品嘗美食,我也會播放big band jazz music或以前的好歌給他們聆聽,一同欣賞。電腦音樂怎麼能和那些由樂師吹奏的樂章相比呢?
這些日子我著書將以往的經歷都寫下來,希望能啟迪年青人的智慧,重拾有品味的人生。
環顧七十年代香港的藝術文化已經開始商業化,廿一世紀是電腦時代,科技發達,藝術文化卻是更墮落了,「先進」正逐漸侵蝕着生活的情趣。真的,今天人們的相處,只能用「淡然無味」四字去形容。譬如子女去外國求學,父母的叮嚀,離別的愁懷,很快就溶解於你來我往的email、WhatsApp。父母的恩情,年輕人不再去思念。又如兩個小情人分手,回家,才幾分鐘,手機就響起。彼此相處的過程中快樂與否,根本不會有時間去反思一下。最要命的是無論親情、愛情還是友情,在今天彼此交往時都已公式化了。
由於科技帶來的方便,人們漫遊在電腦的世界中。個人的視野拓寬了,感情卻愈來愈冷漠,生活的情趣也愈趨淡薄。這跟我們的那個年代相比,簡直天淵之別。1962年,我去英國演唱,並留於該處深造。抵達倫敦的第十天,收到男友的來信──長途電話太貴,一般人負擔不起。他寫道:「那天在機場送別,我望着你的背影走向閘口。當你轉身揮手的一剎那,我才知道黯然神傷是甚麼滋味。腦海中呈現出你愛唱的那首歌:『Every time we say goodbye, I die a little.』」那段日子雖然是在離別與思念中度過,卻饒有情趣。因為你的心中有悲傷,有欣喜,有失落,有盼望。今時今日呢,科技進步,每分每秒都可以互通訊息,但那份牽腸掛肚的感覺也隨之而完全消失了。
的確高科技對於人類有很大貢獻,為了生活上的方便,過度依賴,成了習慣,一切也成為方程式。現代的年輕人,生活在電腦世紀──只有速度,沒有深度,那有藝術立足之處,所以先進未必最好。

作者:潘迪華

緊貼「蘋果VR」熱潮,打開雙眼隨意門,讓「蘋果VR」陪您探索新世界: https://goo.gl/b5RQAB

「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