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共識總比分歧大(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民主派共識總比分歧大
(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近日,非建制陣營好像走上了兩條很不同的道路。
一方面,公民黨、民主黨與專業議政都會應自由黨的邀請及建制派那邊的安排,開始參與一個定期的跨黨派飯局。這飯局的意義在於希望能先為派系之間打好關係,透過溝通、了解與良好的個人關係,不同派系可以在立法會工作上達到某程度上的和解,甚至是在個別社會或民生議題上合作。
但是,另外一些像朱凱廸、羅冠聰等非建制人士,看來對這種和解心態有所保留。他們認為,和解就是投降,和解是政權「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政治一定有分歧,特首必須反對人大831框架,所以沒有興趣與她做甚麼和解公關項目。表面上,如果把這邏輯伸延,在當下政局下,抗爭才是硬道理,任何尋求共識與和解都只會令各方墮入政權的圈套。
表面來看,這場討論是自從雨傘運動後非建制陣營內意識形態上溫和與進取之間又一次的分裂。就此,大眾難免會覺得非建制陣營是一盤散沙,只顧內鬥不顧民主、不顧市民在民生上的福祉。
不過,我覺得大家其實不需要把溫和與較進取非建制人士的分歧放大。事實就是,各非建制陣營的分支有共識的東西總遠比分歧的東西大。譬如說,大家都同意香港需要盡快達到真普選,分歧只在於是否堅持公民提名等制度設計細節。同樣地,在一國兩制、司法獨立、法治精神等核心價值上,不同的非建制支派基本上是沒有分歧的。再者,自從本土派那種「無底線抗爭」幾乎隱形後,和平表達意見這個基本大原則已經逐漸重拾本土派出現前的非建制共識。
至於近日那個「和解」與「繼續抗爭」的所謂分歧,如果大家看看有關細節,其實兩方在原則上根本分歧很小(至於一、兩位大和解倡議者某些現已被收回的「特赦論」,這問題有機會再討論)。倡議和解的人士早已表明,他們不期望和解過程會令建制與非建制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有共識,只是希望大家能在非爭議性的議題等多多溝通及嘗試達到同理立場。另外,被視為走較進取路線的非建制人士都會說,在民生問題上,他們一定會與有關政府部門與官員商討,他們只是對林鄭本身的中央欽點地位及其處事作風有保留。
換句話說,兩個非建制支派都對政權有戒心、但亦願意努力搞好民生,只是一方在概念包裝上把溝通放在先、另一方就把戒心放在先。所以,在所謂和解與抗爭的非建制內部討論上,大家不需要把兩者的所謂分歧看得太認真。與其就風格、字眼問題上分得太細,非建制派不如集中火力急市民所急及繼續爭取民主政制吧。
* 以上是筆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