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上市結構性產品日均成交冠全球,但產品只得權證及牛熊證,亦僅與少數藍籌掛鈎,金發局建議效法歐洲,引入非槓桿式產品,滿足風險胃納較低的投資需要。該局建議,先引入貼現證書、紅利證書等投資型工具,同樣看升看跌,但不涉槓桿放大回報或虧損,故風險較權證、牛熊證等交易工具更可控。
負責報告的金發局成員狄勤思指,監管架構本身容許更多不同種類衍生品面世,現時窩輪、牛熊證僅照顧到部份較高風險胃納投資者,冀審批流程更透明和簡化,鼓勵發行商推更多新產品,料向來強於非槓桿衍生產品歐資投行最有興趣。
高盛法興等大行支持
據了解,高盛、法興及法巴等大行均支持。法興上市產品銷售部主管陳其志歡迎建議,尤其當市況波幅不大時,投資型工具更適合,法興現時僅於私人銀行或部份證監會認可的非上市零售衍生品才提供類似產品。陳亦認同審批新型產品的流程若更透明、上市費可依發行量及種類計算(而非現時般固定收費),較有利發行商「試新嘢」。
證監會發言人表示,只要能平衡投資者保障,歡迎任何有利香港、維持香港為全球衍生品市場領袖建議,留待港交所(388)主導研究下一步。港交所發言人指會研究報告。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發聲明表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