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銀行業績年報,真的悶至極點,甚至有點作嘔的感覺,但從它們的數據及評語,可以推斷出整體經濟狀況,比較單從政府宣佈出來的數字,肯定錯漏較少,評論也較中性。
先看建行(939)2016年的業績,淨利息收入同比下跌8.73%,運作成本亦下跌,故盈利稍有增長,上升1.53%至2,323億元人民幣。息差由2.63%跌至2.20%,資產回報率繼續下跌至1.18%,壞賬比率由往年的1.58%,稍微好轉至1.52%,較整體銀行業的 1.74%為低。
壞賬之中,私人按揭貸款壞賬比率為最低,只是 0.28%,個人商務貸款400多億元人民幣,雖然微不足道,但壞賬比率高達4.54%;短期企業貸款的壞賬率5.18%則處於最高水平,但相對往年的5.59%,已有改善。
建行較專注工商企業貸款,大約佔總貸款額的50%;私人貸款,包括樓按,只佔大約37%。總資產升了14.25%,較整體銀行業,年比上升15.8%為低。
建行高層對前景持一貫保守作風,認為經濟結構改革,加上「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金融市場平穩發展,消費帶動工業生產,消費價格輕微上升,就業數據不錯及利率向上走等種種因素,都對銀行業務的前景有利。
工行(1398)盈利只有0.5%升幅,利息收入下跌不在講,息差也下跌至2.16%,總資產回報率為1.2%,壞賬比率1.62%,比建行略差,但仍比整體行業的 1.74%好,以全年盈利2,791億元人民幣計,在2016年金融動盪不安的一年,已算表現不錯。
中行(3988)盈利增長2.58%,全年盈利1,841億元人民幣,規模較細,總資產18.15萬億元,只升7.93%,壞賬比率微升至1.46%。
農業銀行(1288)無論資產規模,每股盈利及增長,都較其他三大遜色,不談也沒關係。
單一銀行的業績,不足為據,整體而言,除了銀行最高層的言論之外,還包括了各大核數師對呆壞賬的看法,雖然可能並不一致,但作為資料,對前景的評估,還是有點參考作用。
劉智傑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