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民主派在2021年選委會席位能由300多個增至500多個,就會令中共再難操控2022年的特首選舉,有可能迫使中共改革現行制度以達真普選。要達這目標,最重要是取得選委會第四界別政界中港九各區議會、新界各區議會的57個及60個選委席位。要奪得這關鍵性的117個選委席位,民主派就要在 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在港九、新界分別贏得105個、112個或以上的民選議席。
現在民主派在區議會431個民選議席中,只取得100多個,要翻一番,絕對不容易。第一個難關是過去選民對區議會與立法會的考慮很不同。在區議會選舉,選民較着重候選人在區內服務的經驗,較少看政治理念。因建制派擁有大量資源,民主派難以抗衡,故一直以來區議會大部份民選議席都落在建制派手中。
但自2016年立法會選舉及選委會選舉開始,不少選民已掌握了策略投票的思維,不只看候選人個人的背景、政綱、往績,更看投票能否產生更長遠、更宏觀的政治結果。只要能把策略投票思維也引入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讓選民看到這次投票,不單是選出能在該區服務的區議員,更可能改變特首的選舉制度,有機會為香港帶來真普選,是有機會突破這難關的。
比較上屆區議會、立法會選舉的結果,假設同區選民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有一定的數量會策略投票,按 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意向來投票,要奪取117個選委席位就有機會了。當然這涉及民主派需與本土派做好協調。除四個港島區的區議會(中西區、灣仔、東區及南區)外,非建制派在其他區議會都有機會取得壓倒性勝利。
第二個難關,就是要有300名以上非建制派人士願意參選。假設現任的非建制派區議員都會爭取連任,還欠近200人。雖然有策略投票,但民主派候選人也必須向選民展示充份決心與能力去服務社區。即使資源不及,若能有一群中產專業人士,在各區組合起來參選區議會,以團隊方式及建立全港性品牌參與區選,就好像民主派在選委會選舉中,那會產生相當大的協同效應,大大增加成功的機會。
最理想當然是在18個區議會選區,所有認同民主理念及來自不同政黨、團體、傘後組織及獨立的候選人,各自組成一支非建制派團隊,再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共同的品牌,如選委選舉時的「民主300+」。若未能這樣做到,即使各區有多於一支競選團隊及全港有不只一個民主品牌,但只要相互間能有好的統籌,給市民團結的印象,最終成效應也不會小。
300名付出六年生命的戰士
若要參選區議會,由現在開始的兩年時間就要開始落區,如當選就要在區內起碼服務四年,加起來就要投資共六年時間,那是一項相當大的生命投資。若真能有300名民主人士願為此付出,就有可能為香港民主發展帶來突破性的改變,風雲必湧現於香江。這計劃可稱為「風雲計劃」,參選區議會的民主人士就是「風雲戰士300」。
由現在開始,就要開始籌募經費、招募及培訓風雲戰士,以應付2019年那場大戰。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