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上京接受委任,有報道說提到組班會「不問黨派」,這一說法得到最高領導人的肯定和支持。如果說法屬實,意味新一屆管治團隊仍然會有個別來自民主黨派的成員。
香港特區政府每每把施政困難歸咎於泛民主派議員,指他們不合作,阻礙政府施政。因此,過去幾屆行政長官當選後,都會說要拉攏一些所謂反對黨派的人物加入管治團隊,以表現政府願意團結社會各界,還希望有助政府在立法會內箍票。
以現屆政府為例,不也是已經把民主黨的前副主席張炳良委任為運輸及房屋局長嗎?運房局的業務範圍十分大,過去幾年,張炳良已經算是比較願意回應市民及議員意見的一位局長。但就算如此,他能夠把政府與立法會內所謂反對黨派的距離拉近嗎?
因此,就算這一次候任特首真的把傳聞中來自民主派的人物再拉進管治團隊,只要制度不變,都不宜寄予厚望。這裏面涉及幾個現行制度及政治氣氛造成的問題。
首先,就算特首願意物色泛民的成員加入政府,但這個人選必定首先要中央開綠燈。回歸以來,北京官員經常把願意多溝通掛在口邊,但實際上對反對黨派的人物處處設防,一有機會便會動員宣傳機器及建制隊伍出手打壓。能夠有機會被行政長官招攬的民主黨派人物寥寥可數。
而且,有機會被招攬的所謂民主派人物,大多數不再是那些黨派的領導,甚至連核心成員也談不上,有一些甚至是與所屬政黨嚴重脫節。可以想像,就算讓他們做了局長,又憑甚麼去箍住那些黨派的票?
親疏有別 政治死結難解
那些帶着民主派光環加入管治團隊的人士,開始的時候可能還真的有意扮演橋樑角色,願意嘗試從另一條道路推動建立一個更開放的政府。但在目前這個政治立場行先、權勢大於道理的施政環境下,最終都不見得有任何人以這樣的背景和身份,可以成功改善政府及反對黨派的關係。
政府說要團結社會、修補社會撕裂,又說要與包括反對派在內的各個立法會派別改善關係,說把反對派成員納入政府團隊是友善的姿態,但政府往往也是破壞這局面的始作俑者。
去年民主黨舉行黨慶時,因為政改及雨傘運動後的對立情緒,特區政府所有局長均未有出席。張炳良作為該黨的前副主席,是最沒有理由不出席該黨慶的官員,一度承諾會出席。結果政府高層一聲令下,張炳良也是人在廟堂身不由己,只得找個理由外訪,減低未能出席引起的尷尬。
來屆政府又將如何?林鄭組班似乎不太順利,既然中央開了綠燈,作為政治姿態上的指定動作,有一兩位民主黨派人士加入政府團隊還是可以預期的。但可以因此改善溝通嗎?可以在立法會箍票嗎?可以修補社會撕裂嗎?新特首還未上任,在約見反對黨派議員時已經表現出強烈的親疏有別。香港的政治結構死結一日不解,北京當局的敵我思維不改變,大家何必因為一些已經成了政治姿態的做法而對新政府抱有幻想!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