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香港的定位將決定大灣區成敗 - 李平

蘋論︰香港的定位將決定大灣區成敗 - 李平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宣佈設立「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後,在李克強當面向林鄭月娥表示中央政府今年要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後,在習近平批示要廣東為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勢必快馬加鞭。大灣區或許有助香港經濟發展,但深港同城、粵港融合的論調早已引爆香港的猜忌和不滿,再沿此路前進只會引發新一波政治危機。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首先要為香港正確定位,牛不喝水強按頭,不只無助大灣區的發展,更會加快一國兩制的消亡。

融合論恩賜論 要港削足適履

今年3月,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概念後,灣區經濟一度成為中港媒體的熱門話題,美國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日本東京灣區更成為比較或趕超的目標。但是,世界三大灣區城市群的競爭與合作、經濟利益的共享,都建基於相同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和價值觀念、文化觀念。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劣勢就在於缺少這樣的根基,由此衍生的融合論、恩賜論,實質上是要香港削足適履,甚至是在蠶食香港的核心價值、經濟利益。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甫出場,中港融合論又甚囂塵上,渾然忘了近年中港融合論之所以令港人厭憎,就因為其實質是混淆一國兩制的界線、破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高鐵的一地兩檢、港珠澳大橋的行車設計、跳過公眾諮詢的西九故宮館和落馬洲深港科技園,這些中港融合的標誌,無異於吞食香港的洪水猛獸,豈能得到香港主流輿論的認同和支持?
至於張德江宣稱,全世界都在搶搭中國發展的快車,「別人要搭這趟快車還要排隊買票,對港澳來講,不用排隊買票,還給你留着座位」。這只不過是自以為是的恩賜論。香港擁有的制度優勢、法治優勢,香港享有資訊自由、人才和資金流動自由的國際化優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成敗具決定性作用,是廣東城市群更需要搭香港這趟國際列車、獲得的利益大,還是香港在帶動灣區發展過程中獲得的利益大?遑論香港真正從中獲利的,是少數財團,還是普通市民?
由此可見,粵港澳大灣區的成敗,一是取決於灣區運作是市場主導還是黨的領導,二是取決於對香港的定位。如果是由黨領導、旨在加快中港融合,要香港削足適履,加快服從、服務廣東城市群的步伐,香港將作出毫無價值的犧牲,工商界、金融界恐怕會口是心非,大灣區建設難有進展。如果由市場主導,實現區內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香港作為區內龍頭,在做出貢獻的同時也能獲益,抗拒的心態自然會減弱。

權貴無寶不落 後果可想而知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早前向傳媒表示,中央希望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和制度化的優勢,帶領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因此,香港在大灣區規劃中將起龍頭作用,希望可以發展獨特優勢,幫助內地提升經濟發展。這無異於對融合論、恩賜論的反駁,但無論從習近平本月初對廣東工作批示來看,還是從梁振英、林鄭月娥的往績來看,無意留任的譚志源未免太過樂觀。
習近平要求廣東做到「四個堅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開放)。今時今日,堅持黨的領導已不是一句空泛的政治口號,與中央對香港特首的任命權一樣是具實質性的。對無寶不落的中共權貴集團而言,加強領導意味着利益分配的控制,他們或許等不及大灣區這塊餅做大,更急於瓜分香港現有的政經大餅,因此需要的是中港融合,而不是中港發展。梁振英、林鄭月娥都是中共權貴集團的代言人,由他們推動的中港融合,後果更可想而知。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