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參加饑饉15年 教師組隊體驗貧窮

八方人物:參加饑饉15年 教師組隊體驗貧窮

宣明會舉辦的「饑饉30」踏入第34個年頭,今年採取全新形式,不再局限於兩日一夜饑饉營活動,改為在4月內隨時隨地饑饉一餐或以上,體驗飢餓,為非洲兒童籌款。任職特殊學校教師的李尚謙(Kelvin)連續15年參加有關活動,2008年更組義工隊舉辦貧窮體驗,如安排參加者到茶餐廳洗碗,一嘗最低工資工種的艱辛,「若果自己冇體驗過咩叫貧窮,你冇咩動力去幫人」。
童年住公屋、家庭是綜援戶,Kelvin體驗過貧窮的絕望,大學畢業後住過兩年劏房、經歷兩次失業,試過月薪僅7千多元,付過房租及生活雜費後,中午只能吃麵包或靠同事支援,「覺得點努力都冇用」。至2002年參加饑饉30,得知世界貧窮人口的困境,深感生於香港已很幸福,「當地人冇水就係冇水,但係喺香港扭開個水喉就有水,比起佢哋嚟講我哋呢啲已經係帝王式享受」。

勸朋友減剩食

以往參加者會在饑饉營中立志要珍惜食物、珍惜家人,活動後便會忘記志願,Kelvin認為新形式可以令人隨時把感受實踐,如到他禁食當天,便鼓勵朋友不要吃剩食物。
視障人士區美芝指第一次參加「饑饉30」是為了追星,但在活動營中得知世上有人每天喝黃泥水,深感要幫助他們。美芝小時候家貧,靠綜援生活,因眼疾每年入住醫院更須向親戚借錢,深感過去獲他人幫助,希望也能幫助他人。美芝覺得全新形式的饑饉30更貼近實況:「因為一人一日,個個(隊員)都喺WhatsApp講輪到邊個(禁食),比較似呢個世界每一刻唔同地方都有人捱緊餓。」
任職護士的李敏蕙第7年參加「饑饉30」,她認為港人很幸福,世界上仍有無數貧窮的小朋友連生存權也沒有,希望參加饑饉30可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
■記者彭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