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歷喪母之痛反思生命意義護慰天使從死看生「放下執着活好今天」

星期日專題:歷喪母之痛反思生命意義
護慰天使從死看生「放下執着活好今天」

【本報訊】眼前的梁梓敦,一貫全黑。「做我哋呢行,都有dress code」,他服務的聖匠堂在紅磡傳統老區,也是最近殯儀館的社會機構,「死亡從來都唔遙遠,有時甚至好似電影情節,話死就死」。急病、意外、自殺,陪伴喪親者出入殮房、聆聽哀痛,他是喪親輔導服務「護慰天使」計劃的推手,又積極在港以創意方式推動生死教育。10年間見證700生死,但他直言,經驗再豐富都好,當摯愛的母親離世,仍一度手足無措,「生死教育,是上不完的課」。注視死亡,為走出哀傷,他說更為要好好活着。
記者:呂麗嬋

這天,梁梓敦走進護老院主持講座,「老友記今日講殯儀講死,你哋驚唔驚?」這樣的開場白,原為「定驚」,那知眼前銀髮長者猛說「聽到厭」。講座完閒談,提起「有冇交低後事畀啲仔女」,老人家的答案同樣叫他驚訝:「我一講佢哋就鬧,唔畀我講,話做咩講埋啲咁嘅嘢。」梁慨嘆:「老人院嘅經驗令我反思:原來最需要認識死亡嘅,係佢哋啲仔女。」港大的研究就發現,老人家最能預備死亡,反而越後生恐懼越大、越不想面對。

梁梓敦藉咖啡拉花論生死,引起年輕人好奇。

公餘時梁梓敦帶領墳場導賞團,以活潑方式推動生死教育。

咖啡拉花吸引青年談生死

對症下藥,但一講生死,就是沉重。「嗰時嘅構思,係想搞一啲活動,年輕人同成年人都覺得吸引」,咖啡拉花論生死、沙灘堆沙反思死亡,借題發揮的「暗黑」工作坊,只為搞搞新意思,卻竟引起好奇,爆冷受歡迎,獲邀在電台開咪講生死,又舉辦名為DEAtHFEST的「死亡節」,甚至獲額外資源,邀請獨立記者陳曉蕾撰寫《死在香港》一書,讓生死教育更貼地,「希望係一粒種子,讓年輕人反思死亡,活好當下」。
2007年社工系碩士畢業,1981年出生的梁梓敦,入職時才26歲,人生之中未經歷過死別,「嗰時只知份工要出入殮房同火葬場,第一次送嘅,係一個孤苦無依嘅伯伯」。礙於人生閱歷,試過碰壁。「有次主持講座提到遺體,為咗形象化,我形容好似街市雪凍咗嘅雞,硬硬哋……事後有義工鬧我,話咁講好唔尊重先人」。從錯誤中學習,直至遇上中學女生因交通意外死亡,令他深受觸動,看到服務的意義。
「喺公眾殮房,個爸爸望住女兒遺體,一句說話都冇講,只望咗半分鐘之後輕輕說一句:乜撞到咁……」沉重的畫面,白頭人送黑頭人的痛,既感震撼亦很無力。「唯一可以做係搭佢膊頭……原來人面對極端哀傷,最需要嘅係陪伴」。他說:「你心底知道,冇一句說話可以令佢唔傷心,但至少,唔好令不幸嘅朋友一個人去面對。」都說生老病死無可避免,2009年向來健康的媽媽證實患上末期癌症,曾經遙遠的死亡,一夜間近在咫尺。
「情況惡化得好快,嗰時媽媽已經卧床,返到屋企,好唔想面對,一返屋企就入房,因為見到媽咪瞓喺度,個心好辛苦,逃避咗幾個月……個人好割裂,返工安慰喪親嘅朋友,但返到屋企,有一個臨終嘅病人,又不願去面對……」心底知道,只有承認親人將死的事實,才可以把握有限時間,但知易卻行難,「如果唔跨過呢一步,可能就只留下遺憾同內疚」。鼓起勇氣,行入媽媽的房間,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說對不起,「作為獨子,必然有做令佢擔心嘅事」。

「節哀順變唔講好過講」

只一年,媽媽撒手人寰,至今仍然思念,卻再無遺憾,「想講嘅已經講咗,媽媽離開係改變唔到嘅事實,係我嘅工作教識我點樣面對」。經歷過喪親之痛,他說更能感同身受,「千祈唔好講人都死咗, 唔好再諗」。失去親人,一句「節哀順變」,他謂是「唔講好過講」,「就如冇人比臨終病人更清楚自己嘅病情,你同佢講:唔好諗咁多,一定會好番,其實係多餘」。一室好陽光,想做甚麼就去做,無必要隱瞞,將焦點放在今日就好。
「死亡從來都唔遙遠,有時甚至好似電影情節,話死就死」,10年間見證700生死,由BB到成年人到長者;由長期病患、急病、意外,到自殺甚至被殺,「生命嘅意義,不在於等待死亡,而是活好當下,有說話想講就要快講,要講對唔住就快講」。都說人在出生第一天就在倒數生命,看似悲觀,但梁梓敦卻說,是從死看生的過程,「放下執着,活好今天就好」。遍歷生死仍只是36歲的他說。

面對母親患癌病重,梁梓敦(中)珍惜一家人最後相處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