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北京調查人口數上限,大約在兩千五百萬人左右。超出此數,自來水供應將無以負荷。想來也是,擠地鐵都能致人傷殘的地方,城市已然成為食人怪獸了。
可是倒推二百年,皇都居然還有小橋流水,是頗為動人的宜居之地。有一位江西人徐謙,在京為官,需要上朝。他對北京內城的三座門都有描寫。寫宣武門外一段橋痕,想起上饒家鄉,十分多情:
停驂我欲濯塵纓,月瀉寒流夜更清。久別西橋灘下水,四千里外一般聲。
到西直門,則是「喜見野渡」:
久別江南蚱蜢舟,黃塵黯淡火雲愁。城西水綠人呼渡,蒲稗蕭蕭六月秋。
最後是站在崇文門外遠眺:
紅牆高下接寒漪,駐馬招提立少時。無數蟬聲不知處,斷煙斜日自枝枝。
即使是在清代,這樣溫柔而細膩的描寫也是非常少見的。寒月、綠水、斜日、鳴蟬,仿佛宮禁之外連裏巷人家都不復存在,只是一片靜謐的水雲鄉。其實士人多居住在宣武門外,而三門之內,依次為鑲藍旗、正紅旗、正藍旗民所居。若引詩句來形容,「雲裏地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或者相去不遠。
往事確實如煙。打開地圖一看,如今西直門外,是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動物園;崇文門外,樓盤、中學、少年宮;宣武門外「發展」最慢,也有幾棟商業地產拔地而起。曾經從那裏走過,車聲擾攘,燈光錯落,高樓下風聲峻急。
不必說自然風光改換殆盡,士大夫觴詠流連的故居也都難再尋覓。南方人到此,恐怕再也喚不起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