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社會冷漠 功利主義籠罩90後搞專頁 防止同輩「被殺」

嘆社會冷漠 功利主義籠罩
90後搞專頁 防止同輩「被殺」

【本報訊】 「到底佢哋真係自殺定被殺?會唔會真係一啲都同個社會冇關?」睜着一雙大眼睛,散發開朗氣息的90後Sonia語帶哀傷地問。Sonia是「防止青年被殺協會」成員,她說儘管教育局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但青少年自殺潮似乎不曾停止。今年首3個月本港最少有15名年輕人自殺。
記者:王春怡

協會創辦人、同樣是90後的Kelvin認為,社會已由最初的相對關注,變成習以為常,「件事嘅嚴重性係去到啲人覺得唔係問題」,從事設計的他個多月前成立fb專頁,冀喚起更多人關注事件。他設計多幅海報讓有心人貼在學校甚至街上,4月初又招募義工擺街站,走上街頭與人直接對話。

「後生仔死關我咩事」

不過,第一次在旺角擺街站時,就有義工遇上一位嬸嬸,對方語帶不屑留下一句「後生仔死關我咩事」,深深刺進義工和他的心,「呢個社會就係咁冷漠」,Kelvin無奈道。Sonia稱擺街站反應好壞參半,試過有中年人讚揚「幾好喎」,想知協會更多理念及願幫手;亦有人看完後指「咩被殺呀?自殺就自殺啦,自己捱唔住就捱唔住啦!」。
Sonia稱社會上每個人非獨立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互相影響,而香港就建立了一股追求功名、功利主義的氣氛。

成功開解燒炭青年

專頁成立不足兩個月,Kelvin收到很多年輕人訴苦,有人為考DSE考大學煩惱、有人因家庭壓力喘不過氣來,「佢同我講成世人就係不斷努力讀書考入大學,我問佢你入大學諗住做乜,佢話唔知啊」。
學過「精神急救」課程的Kelvin說,專頁曾收過尋死訊息。患抑鬱症青年A,受困於社交、感情問題,起初在傾訴煩惱,但約一周後某天早上突傳來「我想死」的訊息,約4小時後更傳來一張燃燒中的炭相片,並稱「啱啱燒咗陣炭」,當時情況危急,Kelvin隨即問A可否致電溝通,幸對方願接聽,他先跟對方閒聊問怎樣買到炭,再慢慢聆聽A的苦惱,「我同佢傾咗好耐」,確保對方情緒穩定才掛線,過後亦有詢問近況。
Kelvin承認不是專業社工或輔導員,但很多年輕人找上他時,其實已試過在坊間尋求協助,惟社會上針對青年情緒的支援不多,「青年自殺只係(排)尾二」。
社署曾拍預防自殺短片,宣揚「辦法總比困難多」、「幾艱難也會過去」,在網上被形容是「最難聽嘅都講晒」。Kelvin說要安慰一個人,最難是放下原有價值觀,「特別係我哋出咗嚟做嘢,覺得你考試都唔係咩箒,我哋以前考試點點點,好鍾意講呢啲」。
自殺是一時衝動還是有計劃,也許對一般人來說並不重要,但Kelvin認為一個人由不開心、思考死亡,到嘗試自殺之間大多經歷一個過程,認為不應忽略每句透露有意尋死的說話,因有機會能中斷通往自殺的路,「關心已係一種介入」。防止青年被殺協會fb專頁: http://bit.ly/2nHKd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