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在網上見到有關聯合航空的討論,最大感觸就是:「網絡其實並沒有讓資訊擴散,擴散的是主觀的感覺。」認知和情緒,是不同層次的意識活動。我不會說孰優孰劣,但任何人一旦讓情緒主導,結果連認知也會受到影響。
就以聯合航空事件為例,幾乎整個網絡世界都一面倒地指摘航空公司。其實,不恰當使用武力的是芝加哥機場的警員。「若非機組人員召來警察,又怎會有這件事的發生?」我見到網上有不少人都如是說。不過,我也見到資料,說這班機因為糾紛而延誤了三小時,其間究竟又發生了甚麼事?機組人員召來警察之前,究竟又如何交涉?表面上看似枝節的小事,其實也是結局的一部份。
我同情那位被迫要放棄機位的乘客。事實上,同樣的情況我也親身經歷過,一樣是聯合航空,一樣是上了機之後,因為要航空公司要調配人手,所以要四名乘客讓出座位。結果也擾攘了十數分鐘,到航空公司提價到800美元時,有四個乘客要錢不要座,大團圓結局。搭得美國這些航班多,自然見怪不怪。
順帶一提,出事的United Express,基本上就是廉航;廉航未必能夠成行,在世界各地都是。或者不少香港人仍然將搭飛機視為高級消費,乘客應該得到某種供奉式的服務,可是在美國,除了安全檢驗這一關,內陸航班顧客的體驗,基本上跟長途巴士差不多。我相信這文化差異,也是為何在討論今次事件時,香港和美國的輿論也有一定的分別。
事實上,美國輿論除了對聯合航空窮追猛打,更多的討論是反省到自911後美國航空服務和機場出現的轉變;那種令人感到窒息,杯弓蛇影的文化。其實,任何人在美國的航班上,只要阻礙飛機的升降,機艙服務員依守則在通知機長後,就會聯絡地勤和機場警察,機場警察執行公權力時也絕對不會講禮貌。
說到這裏,應該有人說:「你即係幫聯合航空開脫啦!」我承認,我認為不少輿論是太過情緒化,但不代表我認為聯合航空沒有更好的處理手法;提出其他人沒有留意到的資訊,也是為了讓大眾可以從另一個層次討論問題。
例如有人質疑,為何那四個機組人員一定要乘坐聯合航空的班機到另一個機場去就位?他們有所不知是,在美國業界工會的規定下,無論是機師抑或航空公司,都只有這樣去安排,否則下一班航機,就唯有要被取消。
「咁樣嘅規矩一啲都唔合理。」無錯,不過那就要問,為何規矩會這樣定。美國就是一個這樣矛盾的國家;一方面很強調自由,在很多範疇上也的確是很自由,但另一方面,這個國家也有許多行業的繁文縟節,說出來很令人吃驚。航空業只是其中之一,美國的稅制、醫療和保險,統統都煩得令人想放棄美國公民的身份,但在另一方面,生活在美國又有其可愛之處。
只有情緒 沒有資訊
凡事都有代價,凡事都是選擇。其實每個人身處某個環境,總有些事情想改變,也有些事情想保守,但近日排山倒海對聯合航空的謾罵,除了發洩情緒表達立場,究竟又有甚麼意義?要是明白到問題核心,一是警察暴力化,二是911後的航空業和機場新秩序,可能引起更多正面有用的理性討論;偏偏在情緒主導的網絡世界,眾人都只是宣判別人的罪名,沒有人會想過去找答案。
「搵答案,關我咩事?」既然事不關己,敢問閣下又為何如此躁動,非要趕着宣判別人的罪不可?說到底,在現實生活中越感到無力的人,越享受做網絡陪審團;這也是為何網絡散播的只有情緒,沒有資訊。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