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子醬 - 李純恩

魚子醬 - 李純恩

澳洲有一種野果叫「指橙」(Finger lime),外表不佳,粗粗短短如不纖細的手指,但切開之後,裏面的果肉晶瑩通透,呈魚子狀,不同品種有不同顏色,赤橙黃綠有十九種之多,且有特殊香味,為法國廚師喜用,價錢昂貴,有「水果中的魚子醬」之稱。
前些日子西班牙朋友來香港,請他在「留園雅敍」吃上海菜,其中有一味「黑松露甜豆炒蝦仁」。西班牙人一見那碧綠的甜豆──小豌豆──就說在西班牙,人們將之稱為蔬菜中的魚子醬。我笑說那這道菜又是黑松露又是魚子醬,西方人所謂的「三大珍味」佔了兩味(還有一味是鵝肝),非常矜貴了。由此也可見,在西方人心目中,「魚子醬」就是好食物的標誌之一,某一樣東西令人喜歡並覺得矜貴,就稱它「魚子醬」,以增名聲。
在沒有吃過魚子醬之前,「魚子醬」三個字是在許多翻譯小說中看見的,其中俄國小說中有時提到的「大馬哈魚子醬」,那時候還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後來當然吃到了魚子醬,上等的貝魯嘉魚子醬放在軟軟薄薄的麵餅上,配上好的香檳,真是人間美味,但這是鱘魚子,不是「大馬哈魚子」。
「大馬哈魚」是中國東北人對三文魚(鮭魚)的稱呼,大馬哈魚子也就是橘紅色的三文魚子,做出來的魚子醬也是橘紅色的,跟黑色的鱘魚子做的魚子醬是兩回事。我吃過朋友從俄國帶回來的「大馬哈魚子醬」,鹹鮮味重而腥,要配烈性伏特加酒才壓得住,相比之下,日本的三文魚子,無論是清酒漬還是醬油漬,鹹鮮中帶着清甜,好吃得多。在日本旅行,隨便走進一家小館子,叫一碗鋪滿三文魚子的「親子丼」,加一碗麵豉湯,那已是天味,但從來不會去跟「魚子醬」扯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