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眾多重要獎項都落在只有30出頭的年輕電影人手上,你沒有了埋怨社會阻撓你向上流的借口。
如果你是一個中年人,你更應該感到焦慮,當你仍然安坐辦公室檢視自己身上西裝是否筆挺時,身後已經有一班年輕人捲起衣袖揮汗如雨的向前奔跑,或許他們其實不是落後,而是早就跑快你一個圈了。
今屆金像獎年輕大軍冒起,從他們身上,我們要重新定義「年青人」。
單看《一念無明》的題材:探討城市弱勢社群無助崩潰的一面,揭示廁身板間房不為人道的逼壓,帶出人性自私懦弱逃避的黑暗,你不能想像這種正經嚴肅的話題,是來自28歲的導演以及同樣年輕的編劇之手。
坊間只要提到「年青人」三個字,不論是電視節目潮流雜誌,都自動定義為「吃喝玩樂」。「年青人」雜誌一定飲飲食食潮衫潮物,「年青人」電視節目一定是色彩斑斕、嘻嘻哈哈、娛樂愛情文藝風花雪月。
我早就厭倦這種「定型」,仿佛「年青人」就只能滿足於官能上的刺激,而不能有嚴肅的社會關懷。
《一念無明》告訴你,「年青」絕不是獨善其身不理社會的借口。荃灣報檔老闆娘被偷走香煙損失血汗金錢,然後一個青年人以五百元買了一包香煙,不要找贖便離開。這個世界不以年青或成年人劃分,而是看你「有心」或「無心」。
如電影所講,做逃避問題的「仆街」是最舒服的,如果你做得出。相反,留下來面對一切問題壓力的人,卻反而受盡折磨,隨時崩潰。
今天香港這個城市,「一念勇敢」的,很多都是「年青人」;只不過在某些成年人眼中,他們只是「唔好咁偏激你媽媽好擔心你」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