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政長官偽選舉前幾天,香港首富李嘉誠談到本地生產總值漸見落後於大陸,一臉沉痛說:「我愛香港,不想看見香港這樣……香港社會分裂,日益嚴重,需要一位女媧,施展補天手段。」或問他是不是以「女媧」喻女候選人鄭月娥,他否認說:「神話沒有男媧補天,否則我也會說男媧。」其實女媧歷代固多視為女神,但未必不是男兒身。
清朝學者趙翼就認為,女媧「非女身也」。他在《陔餘叢考》卷十九說:「(唐朝)司馬貞《三皇本紀》:『女媧氏,風姓,有神聖之德,代伏羲立(繼伏羲氏治天下),號曰女希氏。』是女媧,古帝王之聖者。古無文字,但以音呼;後人因音而傅以字(後人以字配音),適(正巧)得此『女媧』二字,初非以其為婦人而加此號也。」這段推論,絕對合情合理。
鄭月娥奉中共之命「參選」,李嘉誠藉「女媧」向中共輸心,並不奇怪。而香港權貴之「愛香港」,着眼點只在其生產總值,當然也不奇怪。
今天,香港小民不但自由日削,生活也日見艱難。過去二十年,官、商、土豪、黑社會合作之下,工人薪水甚或低於二十年前,而物價則或相倍蓰,樓房價格更是高絕天下,不少家庭只能屈居幾十平方英尺的「劏房」。貧者愈貧,則富者愈富,也難怪李嘉誠只為小民生產力不足痛心。不過,在朝派這樣的「愛香港」情懷不改,女媧復起,也應無力修補朝野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