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以反映香港政治社會意識的《十年》獲最佳電影獎,而其他獎項大都是走合拍片或大製作的老路。今屆電影金像獎卻是本土電影的天下,《樹大招風》獲5個獎,《一念無明》獲3個獎,最佳女主角也由香港題材的《幸運是我》惠英紅奪得。香港電影有擺脫金錢帝國主導的趨向。
獲最佳導演的《樹大招風》3個導演中的歐文傑是《十年》導演之一,和獲新進導演的黃進,4人都是年輕導演。
《樹大招風》獲最佳電影的消息同《十年》一樣,在大陸媒體被全線封殺,大陸網站關於香港金像獎的最佳電影一欄空白,《樹大招風》其他相關獎項,就只公佈得獎人名,電影名就欠奉。除《樹大招風》之外,《點五步》(獲最佳新人獎)的片名也在大陸媒體消失。大陸人都知道發生甚麼事了。
本土電影在這次金像獎中大放異彩,說明參與投票的有關團體成員,以及作為資深電影人的評審,都肯定這些電影的藝術成就,也因此證明了真正的文藝創作必源自接地氣的生命力,來自創作者對社會現實和人性的敏銳感應。世界上絕大部份的文藝經典,都帶有濃厚的本土或民族色彩。為了適應外地以至國際市場而製造的文藝產品,不可能是真正有靈魂的作品。
《樹大招風》與其他幾套提名電影最大的不同是,是其餘4套都曾在大陸上映,而《樹大招風》未獲批准。去年獲最佳電影的《十年》也是幾部提名電影中唯一不能在大陸上映的作品。如果說電影這種大眾娛樂創作,是社會意識的敏銳展現的話,兩屆金像獎也許正反映港陸兩地社會意識差異,至少是與大陸官方的準則差異在擴大中。
《樹大招風》以九七前3名大賊葉繼歡、季炳雄、張子強為原型,說的卻不是他們的真實故事,而是編造3人分別面臨香港主權轉移的各自命運。3位導演演繹3人的故事,最終三線匯合,而歸結是:3大賊在主權轉移後都沒有出路。是社會清平沒有了賊人的活路嗎?恐怕不是。或者從其中一人轉行到大陸做走私買賣,卻不敵大陸的潛規則,暗示他們來到了更大的賊性時代,以及處身在盜亦無盜的境地。《樹大招風》的外文片名Trivisa,原是梵文,即佛家所說貪、嗔、癡三種煩惱的合稱。
《一念無明》是獲政府資助200萬港幣拍攝的,受限於低微成本,必須在16天內拍完,對導演和演員是很大的挑戰,成績斐然簡直是創造奇蹟。電影呈現出這城市裏住着一堆充滿各種問題的人,壓抑、陰沉,在細小空間中彼此擠壓。「一念無明」也是佛家的用語,一念是指一個念頭,無明即無智慧。人生不斷處於一念之間,卻無智慧看清實相,既相互傷害,又自我折磨。年輕的導演和編劇以對社會的關懷,力圖喚起人們的同理心。
得獎電影都是年輕導演的作品,而獲獎的男女主配角都是演技派老戲骨。年輕導演勇於反映現實,敢於嘗試;老演員給他們最實在的支持。這種組合在為香港電影開闢新道路。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