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沒有邏輯? - 馮睎乾

中國人有沒有邏輯? - 馮睎乾

不少人以為古希臘人喜講邏輯,孔孟只談仁義,西語精準,便於哲學思辯,中文含混,只宜吟詩作對。這偏見或可追溯至黑格爾,他評孔子「務實世故」(praktischer Weltweiser),但不懂「思辯哲學」(spekulative Philosophie),西塞羅一部《義務論》已勝孔子千言萬語。黑格爾當然不知道,孔子也是中國邏輯學的源頭。
西晉隱世高人魯勝,精通墨家邏輯,著有《墨辯注》,惜已散佚,只有《墨辯注》序流傳下來。此序議論精闢,一來就說:「名者所以別同異,明是非,道義之門,政化之準繩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則事不成。』」中國古代邏輯學不稱「邏輯」,叫「名」,是以近代翻譯家嚴復也把Logic譯為「名學」。值得留意的是,魯勝一開始便引孔子,可見他在邏輯史的地位。所謂正名,不是把TSA改稱BCA,而是掌握概念,加以分析推理判斷,為政教立標準,需要精密思考,決非咬文嚼字。
中國邏輯學第一座高峰是《墨經》,它體例特殊,義旨隱奧,清末大學者孫詒讓研讀幾十年也未讀通,下面給大家一個例。《經下》云:「以言為盡誖,誖,說在其言。」《經說下》︰「以誖,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誖,則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當,必不當。」大意是:「說『一切言論是假的』,本身就假。若此句真,則有不假的言論,自相矛盾;此句假,我們說它恰當,必不恰當。」孫詒讓解不通這幾句,但熟悉西方邏輯者該一眼看出,「以言為盡誖」即是我上星期解釋過的Epimenides paradox:一個克里特人說「所有克里特人都說謊」。中國古人也談「悖論」,意唔意外,驚唔驚喜?《墨經》好玩極了,有空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