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貨櫃碼頭曾經是全球一哥,隨着工廠北移、上海自貿區開放沿海運輸權,以吞吐量計,上海早已取而代之成為龍頭。本港輝煌不再,排名亦一落千丈,去年僅僅保住五甲位置。九倉(004)旗下現代貨箱碼頭董事總經理李國維(Peter Levesque)認為,本港要重奪第一並不實際,但只要內地仍未全面開放,維持沿海運輸權管制,則香港仍能為國際航運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記者:卓茗
香港2005年失去全球港口榜首,過去10年吞吐量累跌15%。隨着內地大力發展港口,李國維指,配合早年製造業北移的契機,上海港口吞吐量跳躍式上升。去年高達3,713萬TEU(即20呎標準貨櫃),足足比香港多八成,「以吞吐量而言,我們不需要香港重返第一,因為這並不實際」。
內地設有沿海航行權規例,禁止外資航運商作國內航運,因此自由港口一直是香港擁有的最大優勢。然而,2013年上海開設自貿區,放寬沿海運輸權,進一步打擊本港,但李國維相信本港貨櫃碼頭仍有存在價值,「如果你看看中國嘗試在自貿區做的事,他們嘗試創造香港已擁有的條件,如經商便利、制度透明、文書處理簡便,以及打造一個自由港口」。
投資內地業務對沖
他認同內地碼頭競爭力日漸提升,但是只要中國一日保持沿海航行權限制,香港仍可提供具價值的服務。2015年貿易及物流業增加值佔本港GDP的22.2%,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他相信港口產業仍有一定社會價值。
不過,現時香港轉運與直運比例約為7比3,比較2001年時直運佔大多數,本港物流業早已經歷180度轉變。
李國維透露,對碼頭而言,轉運的成本較高,但業務佔比一直提升;相反收費、利潤較好的直運業務,佔比卻逐步萎縮。現代貨箱碼頭10多年前進入內地,選擇在珠三角、長三角拓展,目前主要投資於深圳大鏟灣和蘇州太倉。李稱內地業務作為一種對沖,正不斷增長。
過去數年,新船運載量大增,由90年代8,000、1萬TEU躍升至2萬TEU。李國維指需要升級葵青碼頭設備,引入新起重機、挖深碼頭泊位等,應付大型新船停泊。他坦言,公司數年來一直與政府商討葵青區港口後勤用地,爭取新躉船泊位,在過去年半進展才加快,估計政府意識到本港吞吐量下滑,需協助碼頭營運商增加競爭力。
除區內競爭加劇,近年全球航運業轉差,運力過剩、運費之低,船公司經營困難。去年九倉旗下包括現代貨箱碼頭的物流業務,仍錄得營業盈利,按年升4%至7.1億元。韓進海運破產敲起警鐘,任何船公司都有可能面臨同一命運,他相信航運業經歷整合、運費回升,今年情況會好轉,有利客戶財務回復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