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達人吳克儉以金融從業員口吻告訴大家,BCA不是TSA,而是「高效能、零風險、沒有操練的評估工具」。騙案手法真是層出不窮,局長多番推銷BCA,皆未披露它的歷史,很多家長大概以為是TSA 2.0,錯了。BCA既非新名字,更不是 2.0,而是TSA的「老母」。BCA全名Basic Competency Assessment(基本能力評估),源於2000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的《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報告。此報告建議在不同學習階段(包括小三)進行BCA,藉以收集資料,協助設計課程、評估學校水平。吳克儉沒告訴你的是:BCA在2004年已正式推行。BCA本有兩部分:第一部分「學生評估」是個無害的網上資源庫;第二部分臭名遠播,叫TSA。
由此可見,不是TSA「優化」為BCA,而是因為BCA才有TSA,BCA是TSA老母。打個比喻:黨中央順應民意撤掉梁振英,但派他的老闆中聯辦直接治港,然後說中聯辦不是梁振英,是高效能、零風險、不會操香港人的管治工具,你很爽吧?再看看TSA和現在BCA的本質:兩者都是全港統一的評估,用來評核學生中、英、數三科的基本能力水平,分別在哪裏呢?2004年教育統籌局副秘書長王啟思有篇文章〈Assessment helps realise potential〉,亦形容TSA為low-stakes test,只供學校評估教學成效,沒什麼後果,跟今天吳克儉描述的BCA一樣咁pure咁true。其實TSA或BCA的問題,根本不在官方原意或叫什麼名,而是你,吳克儉,怎防止學校扭曲原意呢?我聽不到答案,只知道狂賣TSA教材的幕後老闆,是中聯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