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郊野公園今年成立40周年,漁農自然護理署正委聘顧問研究提升郊野公園康樂和教育潛力,和探討現存戶外設施是否足夠,包括考慮增加露營營地、增設爬樹等活動,或在古道上增設歷史解說牌,令市民對郊野公園有更深入認識,本年底將進行公眾諮詢。環保團體不反對在郊野公園邊陲位置增加康樂活動,惟強調不應觸及核心保育區域。
記者:廖梓霖
漁護署署長梁肇輝指,署方以40周年作契機,正式展開提升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的康樂及教育潛力研究,探討豐富各個郊野公園的康樂和教育用途,如研究現時郊野公園戶外設施是否足以可配合不同年齡層等,目標是令活動變得多元化,署方正委聘顧問研究,料年底會諮詢公眾意見。
研將跑山路線規範化
漁護署助理署長(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黎存志舉例稱,外國的國家公園有爬樹、攀岩等活動,會建議顧問探討外國經驗。近年不少市民熱愛跑山,署方亦考慮參考越野單車徑做法,將跑山路線規範化;又了解到市民對露營營地有需求,探討增設營地的可能性;而郊野公園內的古道亦深具歷史意義,會研究增設解說牌作教育用途。倘諮詢期間收集到有關在郊野公園起樓的建議,梁肇輝指因研究純粹欲提升康樂和保育潛力,「(起樓)意見唔會包入去」。
漁護署2009年年底展開了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梁肇輝稱未來會繼續將郊野公園的外來植物替換為本地品種。他稱開發郊野公園初期,因山頭「光禿禿」,需盡快種植可減少水土流失的植物,如台灣相思等非本地品種樹木,惟部份於當年種植的外來樹木現時已開始老化,樹幹樹枝變得脆弱,需要替換。
梁指選擇本地品種時,主力挑選種植可提供醬果等食物予野生動物的樹種,如楊梅等,以增加公園內的生物多樣性。整個郊野公園慶祝40周年的活動料有逾萬人參加,活動費用為200萬元。
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不反對漁護署在郊野公園增加康樂和教育活動,但是他認為競技元素重的活動,如鋼索等,不宜觸及園內有成熟次生林、生態系統有一定規模的核心保育地帶。
吳指當局宜計算郊野公園承載量問題,因外國國家公園面積較本港大,活動必然較本港更多元化,漁護署不宜張冠李戴,「唔係夾硬將人哋啲嘢cut過嚟」。他建議當局回到基本步,提升現有家樂徑、樹木研習徑設施,如增加資料板等已足夠加強教育用途。在越野單車徑方面,他認為現時的單車徑難度高,普通市民難達入場門檻,建議提供更多不同程度、不會打擾行山人士的單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