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遭虧空公款 反告東亞疏忽 港銀恐成財困公司提款機

企業遭虧空公款 反告東亞疏忽 
港銀恐成財困公司提款機

【財經專題】

一家曾在美國上市的公司於東亞銀行(023)開設戶口,及後該公司陷財困並清盤,但清盤人發現公司高層疑曾虧空公款,從東亞賬戶轉移資金,遂入稟控告東亞失職並索賠。業界指事件罕見,憂港銀成財困公司提款機。
記者:黃翹恩

案情指,中國醫療科技曾被沽空機構Glaucus狙擊,2014年陷入清盤及從美國除牌,但清盤人發現該公司前高層2006至2009年間,分別透過東亞、中銀香港(2388)戶口挪用公款達27億港元,質疑兩行對此不聞不問,任由款項被轉移,故向兩行索償。

追討銀行責任罕見

是次申索,主要集中2006至2009年12月,該高層存款到東亞賬戶,聲稱要收購某種事實上不存在的技術,而款項再在2007至2011年中期間,被存入其他東亞戶口。
清盤官指,收款戶口由公司高層控制,意味轉移款項涉及個人利益,加上涉資銀碼大、兩筆轉移款項的交易指示之間時間太短,東亞理應起疑及拒絕交易,故入稟追討東亞失職責任及賠償。東亞早前公佈接到該份申索,但認為對方缺乏理據,將強烈反對。
多名從事清盤重組的專家表示,在雙方關係僅限於往來賬戶的情況下,追討銀行令公司陷入財困的責任情況罕見;若今次東亞被裁定須為公司財困負責,意味港銀除面對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之外,更有可能被客戶回頭算賬,儼如淪為財困公司提款機。
會計師公會前會長、永隆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周光暉指出,難言多少銀行曾因類似情況被追數,估計不少在正式上庭前已為息事寧人而和解,以免曝光後銀行名譽受損。立信德豪董事林鴻恩估計,清盤人追討賠償必然捨難取易,「如果有人好盡責,比較難叫佢賠錢」,相信清盤人掌握有力證據才會出招。
安永糾紛協調及審查服務合伙人余文謙指,若銀行職員根據客戶指示行事時,依足程序(如比對所有需要的簽名式樣等),料難指控銀行疏忽;至於客戶動機、背後是否代表其他利益關係,已超越銀行權限。

憂損系統安全信心

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稱,案件顯示銀行面對最大的風險仍是確保內控措施足夠,對東亞而言,此案難免影響外界對其系統安全的信心,但若屬有心虧空公款者,「要呃你總會呃到,(銀行)冇得防備」。
本報向東亞銀行查詢事件發展,發言人表示由於有關法律程序現正進行中,並已公佈有關程序詳情,現階段不適宜評論,如有需要將進一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