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椪」和豆餡兒 - 李碧華

「綠豆椪」和豆餡兒 - 李碧華

台灣朋友請我吃綠豆椪,說是傳統點心。小小的圓形甜餅,看來似廣東人嫁女餅縮水版。
餅就餅,為什麼是「椪」,我不懂這個字。一查,唸「碰」,是綠豆跟餅碰在一起嗎?原來台灣的「椪」是閩南語「澎」(或應是「膨脹」的「膨」?)
這是大陸福建和台灣人愛吃的小月餅,不過現已長年供應不用等到中秋。它是酥皮的,因外形圓凸,膨膨的,故名。
古早的餡料,當然有綠豆沙,還得有五花肉、豬油、芝麻、紅葱頭、醬油……光聽上去也膩,所以現代化後會減油,甚至用橄欖油取代。但會吃的人,堅持加入豬油和油葱烤製,味道更佳,它是鹹甜混合的,沒紅豆沙那麼甜,層次分明的酥皮一烘,會微裂,易碎,吃一口灑一地,像酥皮蛋撻般,才叫好。且這些甜點心都適可而止,我不介意有豬油,反正不會狂吃。
綠豆椪讓我想起豆餡兒。在香港,奇華的五彩皮蛋酥,是用綠豆蓉和紅薑粒作餡的,裹着實實在在原隻皮蛋,很好吃,但一隻也很撐。銅鑼灣白沙道老三陽,有黃豆餡糰子(糯米糍),搶手,晚點去都賣光了。一回在地鐵站華御結買了個副產品甜點翡翠大福,是枝豆餡的,也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