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說,本地具潛質的學生運動員大不乏人,只是每當面對升學或就業等抉擇時,未必會悉數留低作全職發展。同樣問題並不止在香港發生,來看看職業運動制度較完備國家如何處理這類問題。
數年前曾到英國阿士東維拉的足球學院採訪,待了近10天,也算能稍稍了解其運作模式:首先,小孩子有幼童的假日聯賽,而正式的青訓系統則於U11開始;入讀的學員,主要是被青訓教練於幼童聯賽中看中,亦有慕名前來的投考者。學生於學院中的生活以足球為主,惟晨操晚練之餘亦要接受教育。大部份英國球會的青訓體系止於U19(當然,能力超卓者有可能提早被提拔上一隊吸收經驗),學員滿師之後,其出路不外乎:角逐英超、留國踢較低級別聯賽、出外搵食(一般是到足球水平較低的地方),好些則不會或不能以足球作為職業;當時維拉的青訓總監指,最終能留在英超的畢業學員,不會超過百分之三。
機會這樣低,值博率應該不高呀,那為何依然有大批孩子報名入讀呢?除了因為一個拼上高水平、高回報的足球聯賽的機會之外,其關鍵的地方還在於:球會的青訓與教育銜接。學生於足球學院畢業後,會被當地教育部門確認擁有相等於中學公開考試及格的資歷。如此一來,學生既可盡情追尋足球夢,另方面亦有張安全網,進可攻,退可守;即使最終未能圓夢,但無論升學或就業都有個保障。
當然,職業或精英運動的水平和發展機會依然是最關鍵的地方,但如此一來,就起碼不會讓具潛質的青年大量流失。近期香港體壇頻傳喜訊,也希望新屆政府能更加關注體育發展。
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