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將於本月16日重開九龍公園室外泳池(一號嬉水池),有泳客近日發現康文署突然在泳池中央的行人天橋底加設了兩排長長的金屬圍欄,把泳池一分為二,泳客大感無癮。康文署人員解釋是因天橋底多條柱躉造成救生員視覺盲點,加上曾有小童遇溺才加設圍欄。立法會議員梁耀忠認為有關做法矯枉過正,促請採折衷方案如縮短金屬圍欄,以平衡救援安全以及泳客權益。
記者:徐雲庭
新加的兩排金屬欄,估計長約35米,兩排圍欄相距約4米,圍欄剛好設於橫跨泳池的行人天橋的橋底,上址水深約1.4米。
有泳客希望康文署收回成命,把新裝的金屬圍欄拆掉:「游游吓水要上水才可行去另外半邊泳池,好論盡!」另一泳客則認為九龍公園室外泳池的行人天橋原本是其獨特之處,因不少泳客都喜在上天橋底的水中納涼及避開猛烈太陽,但突加設圍欄,既破壞了泳池美感,亦令泳池失去了特色。
署方:柱躉成盲點礙拯救
本身亦是九龍公園泳池常客的梁耀忠稱,康文署人員早前已解釋過,新增金屬圍欄,是因天橋底的10多條柱躉易造成視覺盲點,加上曾有兩小童在天橋底遇溺才加設該項安全措施。但梁認為康文署做法矯枉過正,他建議採折衷方案,可把金屬圍欄縮短,例如留下缺口,令泳客可經缺口游泳往返兩邊的泳池,平衡泳客要求及安全。梁前日傍晚代表泳客與康文署人員再開會,但當局暫未決定是否接納他的折衷方案。
康文署回應指,九龍公園戶外的一號嬉水池中央1.4米深水部份有12根結構柱支撐,對救生員的視線形成阻礙及多個盲點,或會影響拯救效率。該署又透露在2016年泳季期間,上述嬉水池行人天橋下的游泳區域,曾發生兩宗4歲小童遇溺拯救事件,幸無人死亡,該處水深為1.4米。基於泳客安全,康文署在諮詢香港拯溺總會意見後,決定將一號嬉水池行人天橋下包括12根柱的游泳區域圍封,防止泳客因在該處游泳而發生意外,並同時移除結構柱所產生的盲點,配合重置瞭望台位置後,加強救生服務及拯救效率,以進一步確保泳客安全。署方稱有關改善工程現已完成,該嬉水池將於4月16日重新開放。
泳客心聲
劉婆婆:「新圍欄令泳池細咗好多,我哋先抗議……希望康文署喺圍欄留下缺口,方便我哋游水。」
李先生:「希望康文署收回成命……若加裝圍欄,游游吓水便要走上岸先可以去到另一邊池,好論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