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戲棚這個星期六就開鑼,不少區外人都等着去湊熱鬧和掃美食。戲棚,顧名思義就是做戲的地方。十八、九世紀香港的粵劇戲班會乘紅船去中國以至東南亞做戲。卻因為難以找到合適的表演場地,他們開始在空曠的地方搭建戲棚。不過近年的戲棚擠滿區外人,不少青衣人也大嘆不似以前般有特色。
現時在元朗開設地舖,又有做美食車的「有得餃」,其實都是2009年在青衣戲棚開檔起家的,但現時已經沒有再做,老闆廖震豪接受我們電話訪問時說:「當局去年開始以售賣形式賣位(攤檔),每個萬五至兩萬蚊不等,我哋計過覺得唔係好啱數,去年開始冇玩了。好似劏人咁,大佬,我哋做小販攤位有血有汗,企足全日先賺雞碎咁多。」
今年45歲的廖震豪,自小五開始就在青衣居住,住了足足三十多年,在他心目中,以前在青衣戲棚擺檔的,都是所有青衣人自細食開的小食,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情懷,他和家人甚至承諾過,每年都要回去擺檔,就算冇錢賺,都要堅持在那裏賣同一款食物,但如今都選擇放棄,因為戲棚近年被傳媒廣泛報道後,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已經唔係以前個玩法,冇晒嗰種人情味,又冇咗青衣嘅文化,被外來人入侵咗,品流變得複雜,再做都冇意思。」
「蠔得喜」的店主鍾小姐亦是自小在青衣長大,每年總會去戲棚玩。「小時候我總是騎着爸爸的肩膀去戲棚玩,每次等他聽完戲就有雪糕吃,很開心。」她憶述以前的戲棚只有小貓三四隻,小食不過八至十檔,卻都是青衣街坊親自煮出來賣。2010年,她甚至全家出動去戲棚擺檔賣蠔餅。「那時只是全家人膽粗粗去試,沒想到還挺受歡迎。」她說起某年擺檔,他們突然遇上狂風暴雨,「當時店外排着很多客人,但他們都沒有離開,只是撐着傘等。拿着傘的客人更為沒傘的客人擋雨。」她淡淡的笑言,排前排的客人甚至忙着給他們撐傘,生怕雨水濺到熱油,濺痛他們的雙手。
2014年底,他們終於衝出戲棚,走入荃灣開舖。頭一年雖然守得辛苦,但還是多得不少熟客和街坊支持,現在生意尚算穩定。蠔餅有大有小,大如7吋的也不過$45。蠔仔一如以往,用上泰國的蠔仔,每顆都由老闆親自清洗。蠔餅咬下去香脆卻不會油膩,味道清甜多汁。餅底調味亦不會過重,沾魚露吃更能突出蠔的鮮味。
以往戲棚一年只有一次,每次總會聚集不少青衣居民,就連搬出去的街坊也會特意回來一趟,「感覺就像是回家祭祖,每次去也重遇小學和中學的同學。」她笑說。近年的戲棚吸引不少區外人來打卡,場內更是人頭湧湧,「即使是青衣人也未必能擠進去了。」她說年輕人不過喜歡湊熱鬧,只是現在的戲棚卻少了點特色。「現在的戲棚,感覺比較商業化。」她欲言又止的說。這幾年的小食檔雖然多了,卻和年宵、工展會裏見到的差不多。今年他們也因為分身不暇,沒再擺戲棚了。
記者:黃映嫚、黃子配
攝影:黃子偉、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